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省醫一日⑤

見證 風貌 傳承

希臘神話中,掌管生命的“命運三女神”,共用一隻能夠洞悉命運的眼睛。

幸福、美滿、疾病、厄運等人生際遇,都在“命運之眼”中一覽無餘。

在醫院,其實就有這樣一個科室和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工作被譽為臨床醫生的“第三隻眼”,事關健康奧妙。

他們

在病魔狼顧鳶視、窺伺入侵之際,

憑藉最高超的技藝,

洞察最危險的隱疾。

目光如炬,抽絲剝繭,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眼中,

是紛繁變幻的圖像和光影,

心裡,

滿載對生命的重託與敬意。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這就是發生在醫院超聲科的故事和秘密。

就診高峰期,面對單日將近2000人次的檢查患者,團隊怎樣運行,人力和機器的心力各佔幾分,博學與精專又該如何解讀?

走進河南省人民醫院超聲科,真正融入他們的點滴工作中才猛然發現,“光影守望者”們的答案是如此不同……

將“百科全書”裝入大腦、排列組合

——挑戰,從分診開始

全科64名醫師的專業、專長、特點,60多臺檢測儀器的功能、性能、排布,49個診室的位置、佈局、路徑,各類超聲檢查的流程、要求、耗時,

患者病情的輕重、急緩、類別……

當患者將檢查申請單遞到手中的一刻,上述海量的就診信息一股腦堆在分診工作人員面前!跨專業、跨學科、跨角色!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信息之間的排列、組合,將直接決定患者要到哪個診室、看哪個醫生、使用哪臺機器、最終收穫怎樣的效果等等。

然而對在超聲科崗位歷練10多年的劉曼來說,各種分診挑戰,不在話下。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頭腦中要有‘百科全書’,還要會靈活運用”。

首先要熟悉科室情況及相關工作,所有信息要素爛熟於心;同時,要將預判與巧思相結合,精準判斷患者需求和現有檢查資源之間如何高效匹配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哪個醫生擅長什麼專業、什麼疾病?怎麼安排才能節約時間?一切,都要

快速而準確地作出決定。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正如超聲科主任袁建軍所言,“分診是超聲檢查工作的第一步、第一關,其背後是專業性與熟練度的兼備和統一,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正確的患者,遇到正確的醫生,做正確的檢查,得到正確的結果,耗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超聲科護士長孔莎介紹,分診工作並非孤立存在,要保證所有環節安全、高效、有序,超聲科護士在溝通、協調、維護就診秩序、處理突發情況、開闢急危重綠色通道、協助進行治療等方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獵人、偵探、工匠、藝術家

《宋史·岳飛傳》有云: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意是說列陣而戰是兵法常識,但如何巧妙運用,卻完全取決於使用者自身的水平。

陣法、戰法,源自深層次的悟性、品性、靈性,離不開後天的千錘百煉、刻苦學習和潛心鑽研。用這句話形容精密、細微的超聲技術,非常貼切。

首先,優秀的超聲專家必須是一名合格的“獵人”——要坐得住,在長時間潛伏中尋覓“疾病”獵物的蛛絲馬跡。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久坐是常態,忙碌時更是如此。只有坐得住、沉得下去,才能專注而穩定地操作儀器,手、眼、腦持續密切配合。”經驗豐富的超聲科副主任吳剛深有體會地說。

其次,頂尖超聲專家往往具備一名優秀偵探的所有素養。

超聲不同於CT、磁共振等檢查,不能將每個檢查的上千幅切面以圖像形式固定保存、隨時調閱,而是醫生直面實時動態的影像,並將其準確印刻在飛速運轉的大腦中!這無疑使精準診斷的難度成倍上升。

這其中尤其值得警惕的,還有那些“異病同圖、同病異圖”的情況。同樣的影像,背後的“疾病”真相卻完全不同!此時,超聲專家往往要通過與患者的面對面溝通,像偵探一樣透過患者隻言片語的描述,進一步挖掘深藏的線索。

最困難的時候,單純的語言線索和影像呈現還遠遠不夠,超聲醫生還必須

主動突破影像學專業的邊界和侷限,在頭腦中調用所學的一切臨床專業知識,儘可能擴大疾病的“搜捕面積”,抽絲剝繭,最終擒獲“真兇”。

因此,優秀的超聲專家很大程度上近乎一位全科醫生,精專、博學、融會貫通。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最能體現“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特點的,還要數超聲醫師最常提到的一個核心詞彙——手法,這無疑是超聲專家工匠精神的鮮明寫照。檢查時,哪怕一個每天都要重複成百上千次的簡單加壓動作,也蘊含著豐富的專業技巧。

想成為優秀的超聲醫師,就必須學會根據患者先天及後天多種多樣、千差萬別的個體差異隨時調整操作手法,這其中的“深、淺、輕、重”以及無數細微奧秘,只有不斷學習、細心體察才能領悟。

只有成為最精益求精的工匠,才懂得如何靈活拿捏這份“恰到好處”與“過猶不及”之間的分寸。

超聲醫師的工作還頗有幾分藝術家氣息。與很多國家“技師與醫師分工完成超聲檢查”的模式不同,咱們的超聲醫師可謂“千斤重擔一肩挑”,親自上陣抓取和製作生動而細微的圖像,並及時、準確地做出專業診斷。

在錄入員的默契的配合下,超聲醫師親力親為的效果顯而易見,獲取檢查報告的時間從國外的2-3天大大縮短為30分鐘以內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除此之外,隨著超聲引導下的介入治療等技術廣泛開展,超聲醫師們將藝術家般的精巧與細緻

成功轉化為手術的高效與精準,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健康福音。

尊重和認同,很沉也很暖

——醫學的答案,生命的溫度

超聲團隊始終如一的辛勤耕耘,收穫了彌足珍貴的感動。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為表達感謝,在給孩子起名時,特意取了您名字中的一個睿字”。一位患兒母親發來的這條情真意切的短信,讓超聲科副主任王睿麗深受感動。

事實上,作為婦產超聲領域的知名專家,她親歷的感動還有更多。

來到省醫之前,35歲的準媽媽碧雯曾先後懷孕4次,但全都是生化妊娠,受精卵還沒有著床就流失了。後來在省醫通過淋巴細胞免疫治療才終於產下一名健康的男嬰。然而在懷二胎時,一個令全家人擔憂的新問題出現了。

“胎兒腹腔有一個囊腫,但囊腫在胎兒肚子裡,胎兒又在你肚子裡,這囊腫究竟是啥,我們可真的說不了。”在家附近的醫院檢查時,醫生語氣中滿是無奈。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當孕婦一家人求助王睿麗時,她還清晰記得當時的場景:“已經是孕33周的中晚期,檢查發現胎兒腹內有一囊腫,如果不能查明和確定其性質,對胎兒和產婦都可能造成危險。”

此外,王睿麗敏銳地發現,胎兒腹內囊腫變化較快,跟之前的超聲圖像已有出入。她立即聯繫了之前給患者做超聲檢查醫院的醫師,最終將這個“神秘囊腫”確診為畸胎瘤

卵巢畸胎瘤患者在胎兒期就準確診斷出來的,非常罕見!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王睿麗介紹說,“作為省衛生計生委批准的河南省產前診斷中心,那些由基層醫院轉診來的婦產超聲檢查方面的疑難患者,在省醫一定要得到明確的診斷結果。通俗地說,我們肩負著破解疑難謎團、給出最終答案的職責和使命。”

人的一生,超聲檢查貫穿生命孕育、誕生、成長、衰老的全過程。袁建軍、吳剛、王睿麗、孔莎、劉曼等超聲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在探尋這份“答案”“眼中看到的不只是圖像,更是完整而鮮活的生命”。

24小時,全天候守護

——幕後的全能英雄

各類超聲儀器就是醫師抗擊病魔的有力武器,在超聲科,如何讓60多臺“武器”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機器的維修、保養、檢測、調試、記錄等等,不僅得到了醫學裝備部的大力支持,還有賴於神秘而全能的幕後英雄——超聲工程師。扮演這個關鍵角色的人,是28歲的李亞偉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在超聲科,加班是常態。而作為工程師,李亞偉的工作更顯得與眾不同。

“科室所有機器,軟件硬件全都要熟練掌握,為了不影響患者,很多工作只有在全科室下班後才能進行,基本上是24小時隨叫隨到,必須全天候保障機器正常運行。”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每當暮色降臨或晨曦微亮,李亞偉的身影可能已穿梭忙碌在機器維護的最前線,為整個超聲團隊的高效運轉提供了保障。

文字即將謝幕,超聲科的故事還將繼續。

千萬張生命之圖在此解碼,“第三隻眼”看到了什麼?

讓我們為光影守望者們祝福,向我們的超聲團隊致敬!

我是省醫人,我願為您服務!

-總第7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