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宏觀經濟環境嚴峻,房地產將成未來中流砥柱

社科院:宏觀經濟環境嚴峻,房地產將成未來中流砥柱

7月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舉辦的“NAES宏觀經濟形勢季度分析會(2018年2季度)在京舉辦。與會著名專家學者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2018年第二季度經濟走勢,研討了應對經濟金融風險的政策建議。

財經院在本次會議上公佈的研究成果顯示,雖然中國宏觀經濟的內外部環境嚴峻,但如果引導好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依然能為經濟增長起到支撐作用。

內外部環境嚴峻

財經院課題組報告認為,2018年全球復甦態勢出現分化,美國經濟增長持續強勁;歐日經濟復甦勢頭出現逆轉。國際經濟分化、美聯儲加息、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風險加大,複雜的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產生多重負面影響。

上半年我國經濟供給側繼續保持穩中有進態勢,但是需求側,如投資等部分宏觀指標下降較多,經濟預期分歧較大。預計2018年二季度及上半年經濟增長6.7%,比一季度略降0.1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今年下半年我國宏觀經濟領域仍然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結構性去槓桿與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發展、投資增速下滑過快等等。報告預計2018全年經濟增長6.6%,但因為中美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該數據仍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

日前中美貿易爭端時而嚴峻時而緩和。在會議上,中國社會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李雙雙博士提出中美重回談判桌並不是不可能。他認為未來中國經貿關係更趨向於雙方通過談判暫時達成部分和解。

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經濟學家祝寶良則稱,在貿易爭端中,中國可以採取調整匯率、調整國內成本等方式,短期上對經濟影響並不大,但可能會影響科技創新進步和產業鏈安全等長期問題。

除此之外,中國社會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馮明博士也在會議上提出,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的內部風險也值得警惕。

他表示中國正處在經濟增速換擋和結構調整等大背景下,尤其要關注信用違約傳染擴散風險、實體企業融資難、匯率貶值、資本外流等問題。馮明提出,金融市場建設更要重視負債端,“理財能力”和“投資能力”並重,做好金融業供給側改革。

他認為,當前中國金融行業面臨的基本矛盾已經由“投資需求巨大和儲蓄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轉變為“投資需求多樣化和儲蓄相對過剩、社會財富規模龐大和財富所能附著的媒介投資品相對不足”。所以現代化金融體系建設應該兼顧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兩方,應當“理財能力”和“投資能力”並重,做好金融業供給側改革。

房地產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

報告指出,從房地產去庫存的數據來看,2017年去庫存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1-2月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增速已創新低至負17.1%,商品住宅待售面積增速則降至負26%,2018年5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已降至5.6億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積為2.8億平方米。

去庫存以後,房地產市場供給、銷售面積和新開工面積正在恢復增長,從房地產投資來看,1-5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長10.2%。

中國社會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鄒琳華博士在報告中分析和預判了2018年下半年的形勢。他認為,住房市場供求形勢及外部金融環境短期難以發生方向性大轉變。目前,從外部環境看,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住房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從市場的基本面看,由於我國尚屬於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以當前並沒有採取貨幣刺激辦法滋生房價的必要性,住房市場具備軟著陸的經濟基礎;從融資條件來看,住房信貸市場趨緊,但是房貸利率仍處於歷史正常水準;從政策面來看,限購限售的城市繼續增加;從城市化的進程來看,我國城市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二線城市的人才爭奪力度加大,對原有的住房投資投機防控體系形成較大沖擊,現有的住房信託政策以戶籍條件掛鉤,客觀上會給住房投資投機有可乘之機。從市場的短期需求看,混改貨幣化比例下降,對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財經院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汪紅駒認為,“總體上來看房地產市場雖然存在一些風險,但是我們認為,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引導好房地產市場,應該能為我們的經濟增長提供比較好的支撐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