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05):到處打仗,他竟解散部隊搞農副業生產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05)

領導和指揮,到底怎麼區分?這裡也可以借用一下前人對陳粟二人的評價:

‘陳毅的優勢是資格老、威望高,說話有人聽。粟裕的優勢是會打仗、指揮藝術高明。’

很明顯,這裡指揮就是指揮,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重點在領導——特指壓陣。說的再具體點,就是給指揮的那個人撐腰。

這樣一個特殊的組合,配合好有兩個前提:負責指揮的那個不爭功、負責領導的那個肚量大。或者說,能打的不高調、官大的不嫉妒。按我們前面的分析,李孝恭、李靖二人,剛好符合這個要求:李孝恭豁達、而李靖同志剛剛死裡逃生,可以說心有餘悸,哪還敢高調啊!

621年9月,唐軍沿江而下,發起對梁國的戰役。仗打了多久呢?不到兩個月。

十月九號,在宜都(湖北枝城)打了一個勝仗,前往梁國都城江陵的道路被打通。之後,兵臨江陵城下,又打一個勝仗,成功實現圍城。十月二十日,蕭銑就大開城門,披著麻衣、率領文武百官向李孝恭投降。曾經龐大的梁國,一朝轟然垮塌。

輕鬆讀史之大唐(105):到處打仗,他竟解散部隊搞農副業生產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是什麼導致唐軍如此出奇的順利?

當然,李靖的正確指揮發揮了作用。首先,在戰役發起的時機上,他選擇長江漲水、行船不易的時候行動。因為你不方便,敵人也容易鬆懈。很快,就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其次,使了個疑兵之計,在江陵把繳獲的大量敵船棄置江中、順流漂下,造成江陵已經失陷的假象,遲滯了援軍的到來;最後在戰術上,判斷和決心都比較正確,整個戰役保持了比較順暢的節奏。

但是這些都是外因,解釋不了唐軍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大的戰果。梁國號稱精兵四十萬。這些兵就算伸著脖子讓你砍,恐怕也得把唐軍累趴下。從頭到尾,殲滅梁軍最多時只說了句‘以萬計’,頂破天也到不了十萬。怎麼會這麼容易就垮掉呢?

先聽聽史家怎麼說的。

蕭銑性褊狹,多猜忌。諸將恃功恣橫,好專誅殺。銑患之,乃宣言罷兵營農,實欲奪諸將之權。

一是說蕭銑性格有問題,不夠大氣;二是說諸將素質有問題,不講政治。現實中的後果是什麼呢?建國元老被蕭銑差不多幹光了,包括那個最先提議擁立他的董景珍。同時,他那個‘罷兵營農’還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來真的:中央主力兵團,除保留數千人的禁軍外,一律解散復員。

這種情況下,唐軍一到,蕭銑拍電報招兵也來不及了。李孝恭面對的,幾乎是一座空城:

蕭銑之罷兵營農也,才留宿衛數千人。聞唐兵至,大懼,倉猝徵兵,皆在江、嶺外,道途阻遠,不能遽集。

失去信心的蕭銑對底下人說:“看來我蕭氏梁國,是沒這個天命了。再搞下去,等於為我一人而生靈塗炭。百姓無罪,要死死我一人好了。”於是開門出降。

‘銑乃謂臣下曰:天不祚梁,不可復支矣。若必待力屈,則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於塗炭乎!’

‘銑率群臣詣(孝恭)軍門,曰:當死者唯銑耳,百姓無罪,願不殺掠。’

就憑蕭銑這幾句話,史臣的說法就不科學。心胸狹窄,應該只顧自己才對,給他一句臺詞,也應該說:‘寧教我負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負我。’哪裡還會想到百姓的死活!

說諸將素質不高,也沒什麼道理。人有了功勞難免要驕傲,有了權力總歸要用用。李世民功勞大了,結果是什麼呢?還不是連老爹都控制起來。

問題的根源,在於蕭銑力不勝任。

李密從一個流竄犯,成長為大家服氣的領袖人物,靠的什麼?靠個人能力。包括軍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他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又有領率群雄的個人魅力。有了這樣的能力,才有這樣的功業。

多大腦袋戴多大的帽子。蕭銑僅憑一個亡國皇族的身份,想要搞起一個地跨千里的帝國,好比小腦袋頂了個大帽子,是沒辦法撐住場面的。

但是形勢又逼著你要幹,怎麼辦呢?

他採取了兩手辦法。一手是應急的,搞點權變。你們這些造反派不是愛搞武鬥嗎?那我就拉一派打一派、發動軍閥鬥軍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這一手從表面看,還比較成功,幾個刺頭都被削掉了。但其實副作用也不小:人心惶惶,還留了個過河拆橋的印象。好比當初李密殺翟讓,只能說形勢所迫、有得有失吧。

他的另一手,是想搞點長遠建設。

從各方面情況看,蕭銑缺少爭天下最需要的一項本事:帶兵打仗。

軍事能力在亂世中是最重要的能力。蕭銑擔心來擔心去,為什麼擔心呢?說到底還是缺威望。威望從哪裡來?打幾場勝仗就有了。李密開始沒人理,後來怎麼顯露頭角的?還不是打敗了張須陁,大家才服他的氣。

本來蕭銑這時候,就該琢磨怎麼找將、練兵,琢磨往哪個方向發展、挑誰下手。一邊擴地盤、一邊帶隊伍。開始是人家拉你入夥、沒根基,打著打著根基不就有了嘛!

可他怎麼會想到解散部隊、抽風去搞什麼農副業生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