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梁家河》有感

自從今年5月看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紀實文學《梁家河》的報道後,第二天我就想從網上買,沒買到。時隔半個月之後,再上京東網,買到了《梁家河》。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裡,我把這本圖文並茂的小冊子讀了三遍。我不是緊接著讀三遍的,而是讀了一遍之後,消化、領會一段時間再讀。

三遍下來,次次都讓我感動併產生共鳴,次次都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感悟和感慨。

感慨之一,走好人生第一步,對於每個年輕人特別重要。《梁家河》的封面上,就有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肺腑之言:“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的確,從1969年到1975年,習近平從京城來到梁家河插隊落戶,成長為一名帶領全村幹部群眾求發展求變化找出路的主心骨、領路人,這既可以看作是一小步,也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一大步。細想起來,今天習總書記的平民意識、親民作風、為民情懷,幹活不怕苦不怕累“不撒尖”……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形成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走好第一步,對於每一個青年人的人生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

感慨之二,環境可以影響人,可以制約人,但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即使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個人的不懈努力依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說讀書、學習,修身、練本領就是如此。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前期,從城市到鄉村,青少年中讀書、求知的社會氛圍的確不是很濃。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習近平依然牢記著中華民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在那時,他把讀書修身當作當務之急。在梁家河的七年中,習近平想方設法借閱了大量世界文學名著,開始即便是手頭上沒什麼好看的書的時候,他可以拿起《新華字典》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詞地讀和記。為閱讀文學名著《浮士德》,他甚至走了三十里山路去找一位下鄉知青借到了這本書。

習近平總書記就是憑著這樣的自學精神,成就了自己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和文學功底。於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今天,無論是老百姓當中流行的口頭語,還是文人、學者、研究人員說慣了的詩詞雅句,習總書記總是能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他自己也在不同的場合說過,他現在講話、談話中脫口而出的很多東西,都是當年在梁家河夜讀時就掌握了的。

感慨之三,艱苦的環境條件能磨鍊人的意志,激發人的奮鬥精神,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當年所插隊落戶的梁家河是一個貧窮得出了名的山村,剛去時,曾經有三個月,飯菜裡沒沾過一滴油;七年知青生活中只吃過一碗白米飯,還是一位當了工人的好友送給他的。在基建隊裡參加打壩造田勞動,習近平常常是穿一件舊棉襖,腰上系一根點炮用的導火索,有時還站在寒冷刺骨的冰水裡幹活,雙手打起了血泡,仍然日復一日地堅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從大量的文學名著當中汲取營養,同時跟著當地的父老鄉親虛心學習,頑強地適應,先後過了飲食關、蝨子關、跳蚤關、體力勞動關,全身心地融入當地群眾之中,直到後來被鄉親們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成為全村人的主心骨、領路人。

這又使我聯想起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不少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地關心,一味地遷就,甚至不惜踩踏法紀的紅線,為子女營造“安樂窩”,最終落得個“毀了自己,害了子女”的結局。在這個方面,應該說《梁家河》一書同樣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