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清零」伊朗原油出口,伊方奇招迭出反抗制裁

美欲“清零”伊朗原油出口,伊方奇招迭出反抗制裁

【無所不能 文 | 張琪】還沒完成油產預期目標,也未享受到解禁紅利,僅隔3年,伊朗再遭降維打擊。美國揚言,年底將伊朗原油出口額“清零”。11月將重啟針對伊朗原油出口的制裁措施,並要求各國不能從伊朗進口石油。

這一威脅起到了作用。歐洲大幅降低對伊原油進口,日韓完全暫停進口。7月,伊朗石油出口量降至4個月以來最低,至232萬桶/日,相比6月下降了7%。8月,進一步降至168萬桶/日。

面對比以往更嚴苛的制裁,“經驗豐富”的伊朗在“以油換物”“偷運”等慣用套路之上,又想出新花招——特價包郵。這能避免伊朗原油出口“清零”的厄運?又將對國際油市帶來怎樣變數?

新招出奇制勝:低價包郵

伊朗此次“特惠促銷”面向的是亞洲客戶。

8月,伊朗石油部宣佈,計劃給亞洲客戶提供石油採購折扣

。且暗示,如果是長期供貨合同,那麼所能得到的折扣可能更多。不過,沒有透露具體折扣額度。

向客戶提供折扣在國際市場上是一種常規做法,所有的生產商都會適當採取這一做法。

除打折外,伊朗還給出了一個更為誘人的條件——包郵、承擔運費險。

據路透社消息,受美國製裁威脅,大多數國際航運公司都暫停了伊朗航線,相關機構也暫停了伊朗原油航運的保險業務。所以,伊朗開始謀求利用本國油輪為亞洲大客戶供油。7至8月,17艘裝載伊朗石油、前往中國的油輪全部都是伊朗國家油輪公司(NITC)旗下的船隻。貿易價格已經從先前的離岸價格(FOB)改為目的港船上交貨(DES)價格。

相比FOB,DES更有利於買方,賣方必須負責運送到目的港船上為止,負責貨物到港前的一切費用及風險。這就意味著伊朗不僅為中國承擔運費,還為中國承擔所有交付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包括處理保險問題。

該消息源進一步指出,中國油品貿易商南光集團旗下珠海振戎有限公司、中石化已經啟動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長期供應合約中的一項條款,利用NITC旗下油輪進行交易。

另外,為避免伊朗油輪在馬六甲海峽被卡,部分油輪還將停靠緬甸,通過緬甸接入連接中石油雲南煉廠和緬甸卡巴拉港口的中緬原油管道,增加約 15 萬桶/日的伊朗原油進口量。

事實上,中國對於進口伊朗原油的態度早在美國5月宣佈對伊制裁時就已表明:不會減少從伊朗原油進口。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7月,中國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非但沒降,反而上升了12個百分點。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發起貿易戰,進口原油稅率提高,致使失去了中國原油市場份額,而填補這一空缺的正是被美國製裁的伊朗。

除了中國,伊朗對印度也採取了“包郵”的交易模式。印度交通部已經批准煉油商以到岸價格(CIF)採購伊朗石油,不過允許以CIF採購伊朗石油的規定僅適用於印度與伊朗之間現有的年度合約。CIF同樣是有利於買方的貿易方式,賣方將承擔更多的風險。

然而,印度對於進口原油的態度尚未明朗。此前,印度國家航運公司等船企因美國製裁而暫停了伊朗航線。8月,印度進口伊朗石油僅為53.2萬桶/日,相比7月進口量大降32%。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公開表示,華盛頓將考慮給予印度等進口伊原油的國家豁免,並給它們“一點時間”來解除與伊朗的交易,最終達到停止進口。如果用美國石油來代替伊朗石油,美方將很“樂意”。

此次伊朗特價包郵僅針對亞洲市場,原因在於:第一、亞洲國家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是伊朗原油的主要買家,其中中國進口量保持在60萬桶/日水平以上,日本為40萬桶/日以上,印度為65萬桶/日左右,這三國就佔到伊朗原油出口量的70%;第二、伊朗與上述國家進行石油交易不通過美元結算,基本都用歐元計價,用交易國的貨幣結算,這樣可以避免換匯的支出和損失。

舊法屢試不爽:石油換商品、偷運無蹤跡

作為長期被西方國家制裁的對象,伊朗早已練就一身本領。

“石油換商品”一直是伊朗慣用方法。2012至2016年制裁期間,印度曾多次使用盧比向伊朗購買原油,伊朗也用同樣的方式從印度進口商品。

伊朗與俄羅斯“石油換商品”協議始於2014年。根據協議,伊朗向俄供應原油,而作為交換,俄羅斯向伊提供必需品和技術。彼時,俄每天從伊朗獲得50萬桶原油,並每年向伊朗供應200萬噸穀物。

面對新一輪制裁,以物換物和特殊的付款機制可保證伊朗繼續原油交易。今年7月,伊朗國會能源委員會表示,伊朗已告知客戶,伊朗願意用原油置換商品,但伊朗只會與購買伊朗原油的客戶進行“以油換物”的交易。

上述委員會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國家選擇與伊朗原油進行“以物換物”,包括斯里蘭卡“以茶換油”、土耳其“以金換油”,甚至俄羅斯也有意延長和伊朗的“石油換商品”協議。

偷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伊朗出口壓力。一般來說,智能系統會追蹤油輪的運輸軌跡,不過無法監測到伊朗油輪的全部運行路線與出口量。上一輪制裁期間,歐佩克國家普遍禁止對其油輪船隊採用跟蹤系統,旨在隱藏目的地和石油出口量。在沒有跟蹤數據的情況下,數百萬桶伊朗原油下落不明。

有分析稱,制裁正式生效後,通過“偷運”的方式,伊朗可以保證原油出口在20萬桶/日。

面對制裁威脅,伊朗也少不了採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口頭威脅。伊朗總統魯哈尼放狠話,有可能封鎖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能源運輸。霍爾木茲海峽每天可外運1800萬桶原油,佔全球原油海運交通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封鎖該海峽將直接導致原油供給市場癱瘓。

“清零”變數或大幅推升油價

在離“禁油令”啟動還有兩個月,伊朗使出渾身解數避免“出口量歸零”。

無所不能記者(ID:caixinenergy)計算,伊朗出口降至零的可能性不大,但或低於上一輪制裁期間的100萬桶/日。如果中國進口保持穩定,俄羅斯推動“石油換商品”轉售伊朗原油,印度、土耳其進口減少到制裁前水平的50%,伊朗原油出口將降至不足100萬桶/日。預計本次伊朗原油出口受影響程度將大於上一輪制裁。

這也意味著,下半年國際油市將出現約140萬桶/日至160萬桶/日的缺口。

放眼世界,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可能是最靠譜的增產主力軍,其原油產量連續4個月攀升,已躍升至創紀錄水平,並將進一步擴大。油價上漲後,該國南部油田的投資增加。

相比之下,沙特增產熱情不高。7月,其原油產量僅為1029萬桶/日,環比下降了20萬桶/日。未來在美國的壓力下,也許沙特會提高油產,但是考慮到近20年從未超過1100萬桶/日,能給市場提供的多餘油產或許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多。

另一個產油大國俄羅斯雖然日產原油超過1000萬桶,但是其備用產能僅為25萬桶/日。

利比亞、尼日利亞以及安哥拉等國則長期受困於政局動盪,存在諸多變數,難擔增產之重任。

美國也被寄予厚望。自2017年以來,原油日產量增長了157.6萬桶,其中頁岩油的增產佔了三分之二。但是近期美國頁岩油主產區二疊紀盆地的活躍鑽井數量的增長出現停滯,頁岩油外運也面臨運輸瓶頸。靠美國增產來填補伊朗缺口似乎不太現實。

資深油氣專家陸如泉分析指出,由於伊朗原油出口供應減少甚至終止,市場恐慌情緒瀰漫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加上委內瑞拉、利比亞、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全球重點石油出口國地緣政治風險持續高企,國際油價在未來幾個月呈現上漲趨勢,不排除在年底和下年初“亂竄”至100美元/桶的可能性。

美欲“清零”伊朗原油出口,伊方奇招迭出反抗制裁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找能豆君 | icaixinenergy ; icaixinenergy2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