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前幾天,聚會中同學小R抱怨工作辛苦,人生艱難。我想了想問他:“如果給你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你會去做什麼?”

他頓時就興奮了,開始暢想未來:“那我肯定先帶著家人環遊世界,看最美的景,吃最好的飯!”

我說:“就算你能玩十年,把所有能享受的都享受了,然後呢?”

他愣住了,過了一會說,“我以前想學的心理專業沒考上,也許還能試試,還有中途擱置的古琴……我真的都很喜歡啊。”

當你真的不缺錢了,你會發現你還是有想做的事,因為“價值感”是很多人的一項基本精神需求。

我有一些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他們辭職之後似乎是過上了大部分人想要的生活,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朋友又都陸陸續續出去做一些事情,並不是因為錢不夠花了,僅僅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被生活壓力抑制住了。大家都忙著掙錢養家,也就沒空聆聽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假設自己徹底解除生活的壓力以後,往往更能看清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目標,明確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如果沒有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1實現你夢想的人生需要多少錢

大多數人努力賺錢,辛苦工作,不就是為了做自己喜歡做的的事情嗎?

巴菲特曾說: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而我想做的事就是為自己工作,我不想讓別人主導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對我非常重要。

我們都愛錢,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錢、有錢了可以做什麼、需要多少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何才能擁有這些錢等。毫無目標、缺乏規劃的理財方式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的,“為什麼理財”不僅僅是我們學習理財的原因和動力,也是我們實現理想人生的具體預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為什麼”。現在就請列出你最重要的理財目標,可以分短期、中期和長期,全局性地看清我們從短期到長期對錢所有的需求。

舉個例子短期理財目標 (三年內):買件名牌大衣、出國旅遊、學會西班牙語;中期理財目標 (3~10年):買房、買車、子女教育;長期理財目標(10年以上):高品質養老、財務自由……

接下來,就請計算一下實現每一項目標需要多少預算。對於中、短期目標而言,預算的制定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除非經濟環境出現大幅波動,現在的物價和幾年後的物價不會相差太大。這樣你就能算出實現目標需要多少錢,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在每個月留出儲備基金。

2存錢,越早越好

託尼·羅賓斯說:“不要想你能存多少錢,要想你需要存多少錢才能實現你的人生目標。”很多人覺得自己工資少、生活壓力大,無財可理。這是從能存多少錢的角度來思考存錢,你永遠覺得自己無財可理,因為永遠有要用錢的地方。

需要存多少錢則是從理性的角度計算出實現你的目標需要多少錢,而你從今天開始需要定期存多少錢才能在理想期限內實現目標。我們每個月拿到工資時要先把這部分需要存的錢存下,再用剩餘的錢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如果沒有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對於這個思維轉換,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很困難,覺得很難省下這麼多錢,或者覺得自己的生活品質可能會因此大打折扣。其實不然。即使你收入不高,也要從現在開始存錢,哪怕只有一點點呢?這是希望大家儘早培養存錢和理財的能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儘早讓複利開始發揮作用。

愛因斯坦曾把複利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巴菲特也說:“我的財富來源於生在美國、一些良好的基因,以及複利。”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存1萬元,按照10%的增長率,到了70歲的時候就有120萬元。但是如果你到40歲時才存1萬元,到70歲時就只有17萬元。這就是複利創造的奇蹟!

複利滾動的時間越長,創造的財富越大。所以,存錢越早越好,哪怕我們年輕時能存的錢不多,複利依然會幫助我們將這筆錢越滾越多,最終成為一筆非常可觀的資金。

當然,我也理解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目前薪水基數實在太小,存不下多少錢。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從一個較小的比重存起,比如3%~5%的工資,每年增加1%,每次加薪,再加上20%~50%的加薪工資,其他的加薪部分可以用來改善生活。這樣,幾年以後,你就可以存下可觀的一筆錢了。

3用投資的眼光看待花錢

有傳聞說,股神巴菲特喜歡用投資的理念看待花出去的每一分錢,評估這錢是不是用在了回報最高的地方,所以他買東西時看到的不是標籤上的價格本身,而是很多年以後的複利增值。

也就是說,一件100美元的襯衣在股神眼裡是近1800美元(每年10%的收益拿30年)。這樣一算,這件襯衣明顯就太貴了,也就不買了。這樣的消費觀念導致股神每天只吃兩三美元的麥當勞早餐,住在1958年花3萬美元買的一棟普通民宅裡,然後把更多的錢都用在繼續“生錢”上,最終成為身家800億美元的富豪。

如果沒有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當然,股神的這個做法有點兒缺乏情趣,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希望用辛苦掙來的錢來享受人生,而不是勒緊褲腰帶乾等著實現財務自由的那天。但是,股神用投資的眼光看待花錢的習慣的確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的日常支出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純消費型:這類花費不會在未來產生明顯的價值,花了就真的打水漂了。這其中有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消費,也有泡吧、蹦迪、看爆米花電影等非生活必需消費。

自我投資型:這類花費會在未來以各種形式產生回報。比如讀書、考證書、健身、吃有機食品、買高質量的保養品、做深度文化遊、諮詢心理醫生、做形象設計等。這些投資或多或少都會在未來有所回報。當然,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高回報、低迴報甚至賠本之分,不是所有投資的回報都是高的,我們需要理智看待。

這兩類支出本身沒有什麼對錯。人人都需要一些純消費型的開支來維持生活、情感、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需求。

所以,我們沒必要過於苛刻地看待每一筆支出。大家唯一需要記住的是,純消費型的開支真的是花了就沒了,而自我投資型的開支卻能讓我們的人生越來越好。

如果我們能夠儘可能地調高投資型開支的比重,那麼多年以後,你會發現之前用的錢已經幫你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想象兩個朋友A和B,收入一樣,開銷總額也一樣。

A的開銷主要是純消費型的,吃喝玩樂,非常享受。

B的開銷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投資型的,讀書、上課、深造、環遊世界、增加閱歷。

如果沒有經濟壓力,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10年以後,你覺得這兩個人的賺錢能力、內涵、品位、格局和社交圈還一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