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億美元,「另類」醫藥電商GoodRx的狂飆之路

GoodRx躋身獨角獸企業,這類企業改變了醫藥供應鏈生態,未來可能會替代PBM。

GoodRx是美國知名的處方藥搜索比價網站,短短七年之間,它依靠獨特的商業模式成長為獨角獸。它在8月初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28億美元,投資方是著名的科技私募股權公司Silver Lake。

GoodRx實時展示最新的藥品價格,並且為用戶提供購藥優惠券。GoodRx讓藥品價格更透明,從而改變美國醫藥供應鏈生態。未來,以GoodRx為代表的這些公司可能會代替PBM,直接代表藥店或患者與藥物製造商進行價格談判,深度參與到藥品供應鏈當中。

GoodRx這類公司誕生的背景是什麼?它如何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醫藥行業中脫穎而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GoodRx能為國內行業及企業提供哪些啟示?動脈網擬解答以上問題。

GoodRx:解決藥品流通中加價問題

GoodRx的創始團隊是Facebook兩位前高管:ScottMarlette和Doug Hirsch。早期的投資者也表示,當初選擇投資GoodRx完全是看中兩位創始人的聰明才智。談及為何要創立GoodRx,ScottMarlette這位前Facebook的元老級人物表示:“我們應該做到賦權用戶,而不是想要教育用戶。”

ScottMarlette進一步解釋道:“在醫療健康領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許多公司都在進入這個領域並且嘗試改變,但是它們的產品大多數都是以醫療衛生系統為核心,而不是簡單便捷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比如隨時記錄消費者的健康數據,當然這很有用,但是由於不是滿足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消費者的行為改變也就缺乏一定的動力。”

於是,兩位創始人在否定無數個項目後,想出來做處方藥搜索比價。GoodRx秉承Facebook簡單、易用的基因誕生了。

在GoodRx中,只要輸入處方藥物的名稱和郵政編碼,應用就會顯示一個藥品價格地圖,用戶可以查看本地藥店和郵購藥店裡的品牌藥和仿製藥的價格,進行對比後決定在哪家藥店購買。

搜索之後,GoodRx沒有直接賣藥功能,而是售賣購藥優惠劵,也就是俗稱的coupon。售賣優惠券的模式在美國並不新鮮,著名團購網站Groupon主要業務也是售賣優惠券。美團成立之初也是模仿Groupon的模式。

市场观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亿美元,“另类”医药电商GoodRx的狂飙之路

美國是著名的藥罐子上的國家,2017年美國藥物銷售額為約為4500億美元。然而,美國越來越多的人購買高免賠額的醫療保險或者沒有醫療保險,令人咋舌的藥品價格差開始讓消費者無法承擔。

以輝瑞生產的降脂藥阿託伐他汀(通用名立普妥)為例,這種藥批發價為9.04美元,保險折扣價格為5.08美元,而病人現金支付的價格可能是129.98美元。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兩個:一消費者採用不同的支付方式,藥店提供的價格也會不同,這些支付方式包括以現金支付、優惠券支付、保險共付;二是不同的藥店零售價格存在差異。

由於美國執行嚴格“醫藥分家”策略,而醫藥流通涉及大量的第三方機構。藥企和PBM公司或者保險公司進行價格談判時會涉及折扣和返利,例如美國最大的藥店CVS,旗下也擁有最大的PBM公司Caremark 。消費者如果採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就可能得到不同的藥品價格。

而藥店的零售價格差異,GoodRx聯合創始人Hirsch認為原因在於流通過程加價過多。他在接受Medgadget採訪時說道:“首先,藥企設定了一個藥品價目表,也就是所謂的批發收購成本(WAC),然後藥品生產商以2-5%的折扣將藥品出售給批發商。然後,批發商設定平均批發價(AWP),即標價加加價——通常在20%左右。批發商最後會把藥品以微小的折扣賣給藥房。通常,藥房會設立一個一般價格(U&C),U&C的價格在不同的藥房差異很大,也就是消費者需要買單的價格。”

Hirsch稱:“消費者選擇使用現金支付、保險共付、優惠券支付都將造成價格差異。”這個差異正好是GoodRx切入美國處方藥銷售的鏈條的入口。

有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監管部門沒有對此進行限制,因為國民醫療保險就是最大的支付方,也就是藥企最大的購買方,法律規定政府不可以對此進行限制。

GoodRx主要面對的人群就是沒有醫療保險或者購買了高免賠額保險的消費者,提供優惠券,讓他們獲得比直接去藥房更低的購藥價格。不過隨著GoodRx的擴張,如今有醫療保險的人也會在GoodRx進行搜索。因為有時候使用GoodRx的優惠劵支付,會比和保險共付的模式更便宜。

目前,該應用已經覆蓋超過75000個美國國內藥店網站,公司數據庫包含超過6000個品牌和價值超過100多萬美元的仿製藥。自2011年公司成立以來,該公司的網站和移動應用程序幫助美國人節省超過65億美元。每月有超過1000萬美國人使用GoodRx來降低他們的醫療保健成本,並且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醫生向患者提供有關GoodRx的信息。

GoodRx主要的盈利模式則是為處方藥做廣告。其次,當用戶使用的GoodRx 的折扣卡和優惠券時,GoodRx會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成。這聽起來和PBM的業務類似,實際上,GoodRx也就是通過PBM進行抽成,而不是直接同藥店以及藥企進行價格談判。除了廣告之外,GoodRx也提供包括數據分析,藥物價格追蹤、提醒等業務服務。

市場未來競爭在於誰能直接拿下藥店

GoodRx提供的行業業務行護城河不高,競爭對手發展也很迅速,GoodRx的競爭對手Blink Health自2015年以來已公開募集1.7億美元資金,並在其合作的藥店中為超過1.5萬種藥物提供折扣。Blink可以讓用戶在線上買藥、線下取貨。GoodRx提供給用戶優惠券買藥,而Blink則是直接提供折扣的藥物。

Blink創始人Chaiken表示:“我們重新定義了整個行業,我們是首個支持患者在線購買藥物,並且在零售藥店取藥的公司。”Blink稱,目前他們的月活躍用戶已達到100萬。但是拒絕透露具體多少會員。

動脈網發現Blink Health和GoodRx一樣同樣是在PBM之下提供服務,Blink Health和PBM公司MedImpact合作,可以使用MedImpact的2500萬會員及其藥房網絡。

不過Blink Health也和藥企展開合作,目前,Blink已經和多家制藥公司達成了合作,包括禮來的胰島素折扣項目。能夠和藥企直接進行議價,看起來,Blink Health在重構美國醫藥供應鏈上更有看頭。

藥價高在國內同樣是難題,那麼通過處方藥搜索來降低藥價有沒有可能呢?目前來看中美醫療環境差異較大,雖然在國內,來自易凱資本的報告顯示,一般在藥品經銷商環節的加成一般在60%,在物流環節的毛利一般在7%,在下游終端營銷環節的毛利率在30%左右。藥品同樣要經歷多次加成,但是到目前為止,美國院外處方藥市場佔比佔在 70%,集中度比較高,而我國院外處方藥市場佔比僅23%(數據來自北京寶來通數據研究院數據)。

目前在國內DTP藥房和處方外流都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想要通過搜索進行處方藥價格壓縮前景還並不明朗。

除此之外,GoodRx主要的變現模式是通過為處方藥營銷,美國的處方藥是允許針對患者進行營銷的。據尼爾森數據,2015年美國藥企花在DTP模式的營銷費用就高達51.7億美元。但是在國內處方藥不能直接面向大眾進行推廣和營銷,所以這條路國內依然很難效仿。

在非處方藥領域,京東到家、叮噹快藥、快方送藥等已經能夠實現送藥上門服務,國家也鼓勵“網訂店取,網訂店送”模式,GoodRx的競爭對手Blink Health的“優惠券+O2O”模式或者有一定機會。市場觀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億美元,“另類”醫藥電商GoodRx的狂飆之路

文|楊雪

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位

後臺發送關鍵詞即可獲得相關好文

市场观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亿美元,“另类”医药电商GoodRx的狂飙之路市场观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亿美元,“另类”医药电商GoodRx的狂飙之路
市场观察:成立七年估值近30亿美元,“另类”医药电商GoodRx的狂飙之路

近期推薦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