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人生中最慘澹的那一刻,成了她紮根基層的養分

2011年3月下旬的一個夜晚,時間已經過了十點,春寒料峭。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核鍛社區通往灞橋街道的世博大道上,路還沒有修好,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

穆毅毅騎著自行車磕磕絆絆地摸黑前進,突然連車帶人栽到一個大坑裡,半晌爬不起來——明明白天上班從這條路走的時候還是好好的,壓根沒想到會突然出現這麼個大坑,她完全摔懵了,等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摔傷了腿,她拉開嗓子求救,可這條路晚上人跡罕至,喊了很久也沒人經過,急得她邊哭邊往上爬,“這簡直就是我人生中最慘淡的時刻。”

事情雖然過去7年多,可穆毅毅仍然記得那時的狼狽不堪。

1987年10月出生的穆毅毅2010年9月通過考試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擔任核鍛社區主任助理。家人和朋友都曾勸她放棄基層工作,回城找一份安逸的職業,但性格倔強的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在核鍛社區一干就是8年。

  • “當初的挫折磨練了我的意志,在之後的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和困難,我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穆毅毅說。


七年前人生中最慘淡的那一刻,成了她紮根基層的養分

圖為穆毅毅和社區老人在一起。

核鍛社區位於城郊結合部,剛來當村官的時候,社區主任就告訴穆毅毅,這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居民養老問題,大部分家庭是當地地質勘探局的職工,年輕人大多子承父業搞野外地質勘探,常年不回家。社區常住的5000多人中,60歲以上的有2300多人,70歲以上的有1300多人。針對這一情況,社區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站,讓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老人、貧困老人等約100多人集中吃飯。

穆毅毅上任後進行了入戶走訪,向主任提出建議:增加居家養老的文化內涵,組織適合老人的文體活動,比如扭秧歌、手指操等,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來服務站參與活動的老人越來越多。

每年“重陽節”,穆毅毅都會挑大樑,為老人們舉辦社區“九九重陽”文藝匯演,評選出3位孝親敬老“明星”,12位發揮餘熱、構建和諧“明星”,營造良好的尊老愛老氛圍。這項活動,已經成為核鍛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一大品牌。

穆毅毅是個有心人,社區老人普遍都有慢性病,她在入戶走訪時聽說,不少老人因缺乏相關知識,經常受到一些賣虛假藥品、保健品騙子的忽悠。2014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穆毅毅在社區成立了老年科普大學,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為轄區居民尤其是中老年講解健康養生、疾病預防知識,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如今,穆毅毅走在社區裡,老人們都把她當成自家的孫女。老人梁益和的兒子小梁給她送來了錦旗,並在感謝信中說:“社區對我父親的周到服務,是我們做兒女的想做而無法做到的。”小梁是地質大隊的職工,常年外出,照顧父親成了小梁的一塊心病,而社區溫馨的居家養老服務,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空巢老人秦愛花之前一直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吃飯,閒暇時就跟著其他老人唱歌、打牌、聊天,生活一直很充實,可是兒子總是覺得虧欠母親的,就把老人接到海南跟自己一起生活。離開了社區居家養老的環境,子女上班後老人就一個人在家,鬱鬱寡歡。臨終時,老人還一直唸叨社區的老夥伴們和溫馨的生活,事後兒子回到社區說:“我真後悔將母親接走。”

七年前人生中最慘淡的那一刻,成了她紮根基層的養分

圖為穆毅毅在社區開展公益活動。

2013年8月,穆毅毅高票當選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她深入到居民中,瞭解他們的所想、所需、所盼。她決心把紡渭路這一難啃的“骨頭”給“啃”下來。

紡渭路只有500多米,由於不屬於市政道路,沒有鋪設下水管道,大晴天都得穿雨鞋,下一次雨一個星期都幹不了,別說老人了,年輕人都沒法走。社區歷屆負責人都曾找有關部門協調過,但最終都沒有結果,穆毅毅四處奔波同樣屢屢受挫,最後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拍了視頻和照片,連同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一併發給市長信箱,沒想到過了一個多星期,就有人到社區實地考察,沒過多久,一條有綠化帶、有路燈、有人行道的新紡渭路就修好了。2016年穆毅毅高票當選核鍛社區黨總支書記。

穆毅毅說,8年多來,自己從組建各類文體隊伍,豐富居民尤其是老人文化生活,再到為居民修路,盡全力實現他們的“微心願”,雖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指數。(大學生村官報)


點擊右上角,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