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金周數據看中美旅遊:在新技術應用上,中國跑得更快一點

近期回國探親旅遊,發現國內新的黑科技在景點的運用要比美國多得多,這點上給人的感受與常識相反,美國在技術的基礎研究上強於中國,但是在大規模的運用上要遲於中國,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而在旅遊產業的一些制度設計和服務體驗上,美國是相對走在前面的,值得我們借鑑。

基於數據的對比觀察:

1.美國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同比增加1.9%至22.5億人次。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國內遊客50億人次,同比上年增長12.8%。2018年黃金週前4天,中國接待國內遊客5.02億人次,同比增長8.8%。據預估黃金週7天接待中國國內遊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

2.食物和住宿是美國人國內旅遊開支排行前兩位,食物與服務開支共計2580億美元,佔據總開支的25%,另外還有周邊。中國沒有找到相應數據,但據商務部監測,2018年10月1日至7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4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週增長9.5%。

以美國芝麻街公園為例,單日的門票折扣價格為49美元,如果玩兩天的價格為69美元,這樣要在附近住一晚。停車一整天是20美元,午餐單人平均20美元左右,一瓶飲用水是2美元。不過最貴的是芝麻街眾多卡通形象的周邊產品,一個氣球10美元,一件襯衫18美元,一個玩具則是21美元左右。

美國加州的迪士尼樂園的門票價格為例,一天的門票受日期影響,兩天的門票從105美元起。食物的價格差不多,但周邊產品的價格更貴。


從黃金週數據看中美旅遊:在新技術應用上,中國跑得更快一點

3.美國國內旅遊創造了6%的非農就業,約為880萬個工作崗位,同比2016年增長2.1%。與旅遊業相關的崗位數為1560萬,美國非農就業人數中每九個有一個與旅遊業直接或間接相關。因為旅行者會產生間接消費和服務購買等,對當地產業有著廣泛影響,在乘數效應下,2017年旅遊業對美國經濟的總貢獻是2.4萬億美元,直接從業者的工資收入達到2590億美元,聯邦、州、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達到1650億美元。

4.美國國內和國際旅行者共花費1046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內旅遊者花費8800億美元,同比2016年增長5.2%。2017年中國國內旅遊收入45661億元,增長15.9%。


從黃金週數據看中美旅遊:在新技術應用上,中國跑得更快一點


數據可得出的判斷:

1.美國按人口估算平均每人年均出行約7次,中國每人年均出行約4次。中國旅遊出行人數的增速要遠高於美國。

2.中國人均旅遊支出的開支絕對值低,同樣增速更快。

3.旅遊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上下游涉及的人群會很多,美國旅遊業的收入增長刺激了從業者人數和工資增長,同理應該適用於中國的從業者。旅遊除了景點的支出外,對酒店、餐飲、娛樂、購物等的消費也很高,對局域經濟有時間上的波動需求。

儲備足夠應付高峰期的人力,在遊客人數較少的季節就可能無法覆蓋成本,如果使用臨時僱員,但培訓和能否找到足夠多的人又會是一個問題。這一點放在中國,利用技術來解決,或許是提效降本增收的好機會。

大規模的人口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促成了新技術在中國的領先使用。

下面從數據和個人感受上談下中美國內旅遊的對比,討論建立在以下幾個事實基礎上:

一、中美國家假期的總天數差不多,不過美國沒有黃金週的概念,而基本上是多個三天的小長假,美國普通中產家庭度假的高峰是春假、暑假和感恩節+聖誕節的聖誕假期,往往為適應孩子的假期使用年假出外旅遊。

二、美國基礎建設相對較舊,服務人員平均人力成本高、服務水準較高,但服務水準的隨機性也很高(以人工為主的服務場景,非常依賴於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與隨機情緒,美國服務業整體成熟度高,機制完善,因此服務人員整體水平靠譜,但同樣的情況,個人認為不適用於服務產業機制尚不完善的國家。)

三、美國人口相對較少,但公共假日時旅遊景點也聚集了許多人,堵車和餐廳處排隊也是家常便飯。

中美旅遊的最大共同點就是低效率的排隊和短時間人群聚集,美國的解決方案是增加臨時檢票人員和增加臨時入口,而中國近兩年的方式是主動限流,並且用上AI高科技新技術提高效率。

四、技術應用的差異明顯。這裡要說個實際感受,中國剛剛的黃金週,美國也剛好是哥倫比亞日的三天小長假,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各個遊樂園和景點也人流洶湧,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吐槽,在迪斯尼樂園從入園到項目設施的遊玩,處處要排隊;因為忘記拿孩子的物品,出去停車場後再入園還要排隊,而且出去取東西的時候在手上卡戳,並且要小心不能被汗水洗掉或不小心擦掉……

美國遊客進入遊樂園的時候,一般情況是在網上提前購買了門票,購票後會收到電子郵件的條形碼,打印出來帶著過檢,如果現場買票,會給到紙質票,檢票時,都還是人工一張一張掃碼。而中國的入園方式就多很多了,從最早的紙質票,到二維碼,針對多次入園的指紋驗證,再到現在的刷臉入園。

今年看到國內有65個景區都在推廣”刷臉”入園,只要購票時綁定一次,就不再需要門票和身份證,尤其對於購買多日門票和需要反覆入園的人來說,綁定後可多次識別,不用擔心卡戳的損壞,速度上也可獲得一定提升。

在國內,刷臉入園之外,預約、導航、AR識圖等解決旅遊中的某個特定需求的場景在十一變得極為常見。刷臉、導航、導覽、人流引導……AI的應用正在改變遊客的消費體驗。

騰訊的“一部手機遊雲南”,基於其APP和小程序便利在做景觀區線上名片和數字館,以及延續社交優勢的24小時景區直播集群等。阿里飛豬在杭州西溪溼地試行的未來景區,遊客可以通過手機獲得自身所在地的人工導覽解說,甚至獲得不同主題的定製玩法。

上文提到在全國65家景區落地“刷臉”入園的Aibee及深大智能,除了人臉識別票務系統在國內景區大範圍落地,據說也在推基於圖像識別的AI拍一拍(拍照識景功能)以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推薦等等,做優化全流程體驗的整體解決方案,此外高德、百度的出行節、暢行節,也在基於地圖數據做旅遊體驗、服務的優化。

受限制於美國基礎設施的週期和設計,你可以感受到設計理念上對人的便利性考慮較多,但科技的融入真的沒有多少。在中國國內旅遊時候的預約排號、刷臉進園的提升效率的設備是美國完全沒有見過的,美國旅遊景點在很多地方的服務可能強於國內的旅遊感受,但在排隊上同樣糟糕,並且看不到改進的潛在可能。

首先,美國對於AI等技術在旅遊場所更新並沒有中國快,其次因為就業和安全等因素,大量使用人力,第三是評估流程可能延緩科技技術的使用。

科技是提高效率和服務的,能夠看到中國的AI技術,未來能夠幫助旅遊產業、景區、遊客做的事情更多,比如改進和提升遊客的整體體驗,迅速獲取景點介紹並推薦附近景區的門票、酒店、餐飲、娛樂、購物等商品、服務信息等等。

國內目前降低門票和鼓勵旅遊是正確的做法,從旅遊人數和消費的增長可以判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對就業和旅遊業從業者的收入都有提升的效用。此前限制的一大因素是因為人口眾多帶來的低效率,而基建的改善和AI科技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這方面的效率,這也是對症下藥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