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感謝貧窮or害怕貧窮?—來自羅先生

在曾經有段時間,有一則新聞極富爭議性,說得是有一個被北大錄取的農村女孩,洋洋灑灑寫了一篇《

感謝貧窮》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

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感謝貧窮,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等等”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當時大眾的第一直覺反應是寫得深情又勵志,紛紛往朋友圈分享,後來才就有一些所謂理性的自媒體大V出來批判,認為感謝貧窮實際上是不合邏輯的,要感謝也只是感謝自己.

沒有被貧困的環境陷溺,終於透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努力掙扎跳了出來實際上,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高中生,寫這麼一篇文章的發心是好的,只是感謝的對象錯了而已。

可以問問周邊的朋友,幾乎沒有人所做的一切行為,不是為了讓自己更富裕,他們都在拼命的用各種形式的努力,希冀實現階層躍遷,他們

不是感謝貧窮,而是害怕貧窮。可為什麼害怕貧窮?

你是感謝貧窮or害怕貧窮?—來自羅先生

曾經看過一檔香港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提到香港一群有錢人為了真實體驗底層人民的生活,就暫時拋棄自己現在的一切身份,偽裝成底層的人去工作,當時參與的富翁有五個,他們原本的身份不一樣,偽裝成底層的身份也不一樣,但是最後的結果,卻驚人的一樣。

第一個人叫田北辰,母親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容氏家族的,父親號稱香港的“一代褲王”,自己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他當時偽裝的身份就是清潔工。本來扮演清潔工的生活,預計需要五天的時間,但是他才扮演了兩天,就撐不下去了。為什麼呢?

用他自己的話而言,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未來的絕望。當處在那種清潔工生活時,每天遭遇的情況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還得想著月底昂貴房租的事,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以後,就看會兒電視,娛樂身心,娛樂完了以後,就躺在床上睡覺,一天就過去了。

每天都如此之重複,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根本不要去談及奮鬥,理想之類的問題,因為生存問題始終據蔽著自己的思維,容不下自己去思考別的。最後,在接受節目採訪時,語重心長的說了一句:“這個世界在狠狠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第二個人叫Brandon80後律師,中文名:周國豐,是個典型的富二代。父親是周伯邦,香港著名富豪,身價預計四十個億。他偽裝的身份是在奶茶店做服務員,在這五天的時光裡,他學會了如何去調配奶茶,但同時這五天的工作,也讓他覺得自己的思維開始僵化,每天就只能想著眼前的事,沒有對未來的展望.

最後離開時,感慨的談到:“很多人上班掙錢是為了每天的開支,扣除開支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根本存不到錢,我覺得很悲哀

。”

第三個人叫 Eric,也是一個富二代。他在這檔節目中扮演的角色是個流浪漢,每天只有15元來解決自己的一切生活問題。當然,他不會如此之心甘情願,就只做個流浪漢,他嘗試去找工作。然後也順利找到了一個送快外賣的工作,可還沒幹多久,就被老闆幾乎是毫無理由的開除了。

在體驗五天的生活過後,他對窮人的生活做了一些總結,用一個詞語概括名曰:“鉛筆式人生”。什麼意思呢?就是生活就像一把卷筆刀,在不停的卷自己這隻鉛筆,本以為是越卷筆越細,實際上是越卷,筆消失的越快。到最後筆都沒有了,只剩下塊橡皮,每天就是吃完就睡,睡完就吃。

你是感謝貧窮or害怕貧窮?—來自羅先生

第四個人叫Juju,是一個美女模特,也是有錢人的孩子。他偽裝的身份是單親媽媽。這個身份讓她每天不僅要出去做兼職養家餬口,回來還得教育小孩子

在她還沒有參加節目時,自以為貧困孩子,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會努力學習,但這次親身體驗,卻完全刷新她的認知,她在這個狹隘的籠房裡,教她現在的孩子在床上學單詞,教了一個多小時,才勉強教會三個簡單的單詞,原因是什麼呢?不是教的英語太難,也不是孩子學不會,而是周邊的環境對小孩子的誘惑太深了

最後一個人叫Johnny,出身音樂世家,中文名叫陳光明,也是富家子弟。此人扮演的角色,跟第一位介紹的對象田北辰先生的工作很像,也得做清潔。不過他做的事情更多,還得跟他一塊住的老頭一塊去去擺地攤。不僅住的環境惡劣,而且每天

撿破爛,擺地攤的生活,也讓自己受盡了屈辱。

在體驗結束後,他也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弱勢群體的艱難處境:“我相信,他們不僅僅希望有尊嚴那麼簡單;而是沒有機會去問有沒有尊嚴,因為他們沒有議價能力。”

總而言之,這五位富翁在體驗結束後的共同心聲,就一句話:“一切都是命!”也有人會質疑道,這會不會太悲觀了,畢竟也有一些人在這種處境極艱難的環境下脫穎而出了,但從概率上和代價上來看,這種概率又有多高,以及在此途中脫穎而出的人,又付出了多大和多高的代價呢?

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到了父親在廣州居住的地方,父親為了生計極力拼搏和節儉,住的房子比較密閉和狹小,當時我處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時,前十天的時間,我在不停的追劇和娛樂,根本提不起學習的念頭

後當自己走出房間,步入到熱鬧非凡的街市生活中時,看到周邊的環境,以及人來人往,我突然有種害怕的感覺,我害怕自己未來也會這樣的生活下去,

這並不是不好的人生,但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也是從那個時刻開始,我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貧窮這個問題?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認為貧窮有幾個重要的點:

“第一,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錯誤的事情

第二,窮人肩負著多種責任,富人容易做正確的決定

第三,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在這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的地位等”

所以無論是從外部環境信息,還是周邊接觸的人,包括自己本身的意志力等都會由於貧困而受到限制,難以實現破局。

8

在《稀缺:我們為什麼陷入貧窮一書中》,更有一個核心洞察,即:稀缺心態桎梏了我們對這個真實世界本來面目的認知

。當一個窮人在缺少金錢時,那麼他的焦點就會盯在錢上,從而造成一種獲得專注紅利的假象。

也就是說,自己只要每天只盯著錢看,放假也不停的幹活,然後就會獲得更多的錢。但同時也帶來兩種極為嚴重的後果,即管窺心態和帶寬降低。這兩個詞,分別什麼意思呢?

管窺心態就好比“坐井觀天”裡的青蛙,錢就是那個井蓋,它遮蔽了對天空整體視野的認知

帶寬降低,可以分做兩層來理解,一層是認知能力,另一層是執行控制力,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本應該有多層豐富性!

比方說:對美的欣賞,對詩的體驗,哲科式的思考等等,對無用之學的研究,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而執行控制力,就在於我們在做某事的自控力,意志力,決策力等等。

但由於過分專注於金錢面上,

致使我們空間和時間上的餘閒喪失,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提升帶寬的這一面,這也將從而使之永遠在一個平面上做掙扎,陷入到貧困的死循環,難以實現提升自我價值,實現階層躍遷。那該怎麼辦呢?

你是感謝貧窮or害怕貧窮?—來自羅先生

那些所謂非凡的人,他們又有那些不一樣的玩法呢?據我瞭解,首先,他們的稀缺心態,更多的不在於錢上,而在於時間上

。第二,他們把時間都消耗在學習和有高效的技能上

何為高效的技能,即花掉一份時間,能夠無限繁殖價值。比方說:寫作和演講。寫出一篇文章,各大平臺無限分發,寫出一本書,直接等著每年拿出版稅等。

第三,圈子裡的遊戲規則不同。他們更多的能夠合作協同,實現資源交互,從而釋放出更多的價值。

其實知道這些玩法不難,但真的按這些玩法在生活中去刻意練習,卻難上加難。但如果真的強烈害怕貧窮,那就有什麼不能嘗試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