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一曲大風歌,

唱響黃浦江。

10月11日,以“智匯徐州、科創未來”為主題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懇談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懇談會會場。

十多位院士、近20位高層次領軍人才、30餘位上海雙創人才、50餘位醫療衛生和金融工商領域專家、80餘位著名高科技企業負責人……這份“高質量”的參會人員名單,讓此次懇談會的主題更為鮮明。

“借智”

徐州把目光瞄準了上海

當前,徐州站在了新的發展關口。

徐州面臨著新機遇。

去年6月,國務院首次明確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定位。今年,徐州獲批為國家創新型城市。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視察期間,再次提到創新驅動,要求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

江蘇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納入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獨立板塊,並出臺專門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委婁勤儉書記指出,江蘇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是創新驅動。

徐州必須突破發展短板。

對照中央和省委對徐州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聚焦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徐州目前還存在著產業層次偏低、高層次人才相對匱乏、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可轉化科技成果較少等突出短板。

人才+科技,徐州找到了突破短板的必由之路。這個秋天,徐州深度對接上海,把“借智”的目光瞄準了上海。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上海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對外開放窗口,也是引領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龍頭,高端人才、高教資源豐富,科研機構、大院大所云集,擁有復旦、同濟、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80餘所,建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40餘家,在滬兩院院士總數超過180位。

目前,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今年“上交會”期間發佈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上海居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百強城市第17位。

市委書記周鐵根在懇談會上表示,

徐州將充分學習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的先進經驗,借鑑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有效做法,積極主動對接上海的大院大所、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加強人才引進、深化科技合作,更好承接上海發展的溢出效應,驅動徐州高質量發展。

收穫

頂級專家添力徐州中心城市建設

懇談會上,33個項目現場簽約,其中有27個項目是圍繞徐州四大新興主導產業亟須突破的關鍵技術開展研發合作和產業化。會議期間,105個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的上百名國內外頂級專家將共同參與徐州中心城市建設、為徐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中國科技創新先進個人、中科院趙源博士表示,上海高校眾多、高端人才聚集,對接上海將為徐州產業轉型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徐州不斷出臺人才和科技政策,企業成長的“土壤”越來越肥沃,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科技項目落地徐州。

徐州引才的決心和發展潛力越來越受到關注。作為徐州人,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耿道穎表示,

如今,徐州發展的視野不斷拓展,此次選擇上海,徐州找到了與國際合作的平臺。

作為城市規劃方面的頂級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一直關注徐州的發展。他說,

這些年來,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通過艱苦卓越的奮鬥迎來了新一輪發展。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這個區域的崛起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部分。

同濟大學十分重視與徐州的合作,我們希望組成中德聯合的團隊,和徐州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一道,為徐州的未來崛起而共同努力。

中煤科工集團上海研究院院長張世洪說,

徐州交通便利,工業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特別是營商環境的改善,對未來徐州的發展,我們有著更多的期待。

中煤科工與徐州有著悠久的合作歷史,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希望未來與徐州的各級政府、高校和各大企業加速合作。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活動現場,“徐州醫學與生命科學院士專家聯盟”揭牌,這是由吳孟超院士與劉允怡院士、王紅陽院士共同發起成立的。

吳孟超院士是我國肝臟外科的創始人、國際肝癌研究的重要開拓者,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十分關心徐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今年在徐州建立了吳孟超院士工作站、淮海經濟區肝膽胰診療學術中心、江蘇吳孟超腫瘤精準醫學中心和江蘇吳孟超醫學高科技創新孵化基地,對徐州腫瘤學科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更好地為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的患者造福,吳孟超院士與劉允怡院士、王紅陽院士共同提出倡議,發起成立“徐州醫學與生命科學院士專家聯盟”,並得到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1位院士的積極響應。

吳孟超表示,

成立院士專家聯盟的目的是促進徐州高端人才集聚,引進先進醫療技術,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徐州要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關鍵就是對人才的吸引。

上海、北京等城市院士專家資源很多,通過資源整合對接,達到了引進一名院士專家帶來一個核心團隊,圍繞一個專業領域建造區域學科高地,助力徐州科技創新發展,讓這座千年古城,更具新的生機。

展望

徐州期待更多高端“智囊團”

作為發展中的成長型城市,徐州對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最大限度集聚各類創新要素資源。

市科技局局長梁偉表示,徐州過去產業偏重,近年來重點抓好新舊動能轉換和新產業培育,全市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速,著力打造“一城一谷一區一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頗具含金量的政策,創新生態環境日益提升。

懇談會上,一份領軍人才新政吸引了與會人員的關注。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吸聚更多精英人才來徐,徐州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人才高地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制定滿滿乾貨的《人才創業10條》新政,設立初期規模10億元的“彭城英才”投資基金,對來徐創業頂尖人才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的項目資助、頂尖人才個人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資金獎勵。

栽好梧桐樹,金鳳自然來。5年來,徐州共引進1600餘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1萬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900餘人,省“雙創計劃”266人。諾貝爾獎得主、德國生物化學家哈特穆特·米歇爾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均在徐州建立工作站。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聯手全國重組人胰島素科技領軍企業——萬邦醫藥,成立徐州第二家諾貝爾獎工作站。

人才集聚的效應日益顯現。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從2010年的9927件和8000件,增長到2017年的18000件和10500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300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2010年1061億元躍升到2017年5800億元。

一個地區的發展主要看產業,產業發展的背後是人才與科技的支撐。著眼新興產業發展的徐州,對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與招商引資項目不同,此次懇談會不再注重投資額,我們希望通過引進新技術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引進有潛力的科技項目推動形成一批高端項目。”梁偉說。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隨著簽約項目的落地實施,

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和科技成果

將匯聚徐州。

而徐州深度對接上海的步伐

才剛剛開始,

未來

兩地的人才、科技交流

將更加頻繁,

更多的上海科技成果將在徐州轉化,

更多的上海英才將在徐州成就夢想。

文字:秦建莉 魏寧 李曉航

黃浦江畔,大風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