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轉「文」後的變與不變

根據全軍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工作部署,湖北省軍區首批轉改文職人員從省內外、軍兵種部隊陸續就職,他們中有的就地轉改、有的跨軍種、有的跨專業、有的跨地區,面對身份、環境、崗位的全新變化,他們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新崗位,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新身份,以什麼樣的狀態迎接新挑戰?日前,記者實地走訪,通過解讀文職人員身上的變與不變,觀察文職戰線上呈現出的新氣象。

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情懷

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決意轉改文職,有的起初也有過猶豫彷徨。

襄陽軍分區戰備建設處參謀俞陽,在正營職崗位幹了8個年頭,業務素質好,是軍分區軍事工作的骨幹,很早就被列入副團後備人選,無奈由於個別條件不符合要求,最終未能提拔使用。年初,俞陽有過自主擇業的想法,但考慮到戰備建設工作需要,軍分區領導建議他留下轉改文職人員。經反覆權衡,俞陽最後採納了建議,自願轉改文職留在部隊繼續幹。

在很多人看來,俞陽未能提拔使用多少有些遺憾。轉改文職後,由過去的“王牌參謀”到如今的“文職骨幹”,身份變了,他還會不會像過去一樣認真負責?就連軍分區領導心裡也沒底。

今年,民兵軍事訓練改革全面啟動,戰備訓練任務十分繁重。在軍分區人少事多的情況下,俞陽主動承擔大部分任務,幹勁有增無減,戰備訓練得以順利推進,讓軍分區黨委和領導吃了定心丸。

有人問他:“身份換了,工作還這麼拼,不委屈嗎?”俞陽說:“軍裝雖然脫下了,‘老作訓’情懷脫不了。既然選擇留下,就應當好好幹,這既是對組織信任的一種回報,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

記者瞭解到,今年該省軍區首批155名轉改文職人員中,超過一半屬於就地轉改。他們大部分是以骨幹身份保留下來的,乾的還是自己的老本行。在對該省軍區隨機走訪中發現,這些同志在工作狀態、敬業精神等方面與轉改文職前並無異樣,普遍表示對這份更趨穩定的職業更加珍惜。

同樣緣於情懷,俞陽心繫的是“老作訓”,熊作權心繫的是“老動員”。

熊作權是宜昌軍分區動員處的一名老參謀,軍齡已滿18年,又是本地人,今後的人生道路他有很多選擇,既可以在地方選一個理想的單位安置,也可以自主擇業,但是轉改文職人員工作啟動後,他在全軍分區第一個報名。熊作權的理由很簡單:他愛這份職業,更捨不得國防動員這條戰線。

熊作權說:“幹了這麼多年的動員工作,對徵兵這條線也慢慢有了感情。看著一批又一批新兵從自己手裡順順當當走進部隊,心裡很踏實,感覺自己做的事特別有意義,再累再苦都值了。”

變的是距離,不變的是責任

家,是很多幹部選擇轉改文職的重要考量。

易良雙,原陸軍某合成旅一名基層幹部,愛人在廣水市上班。由於部隊剛剛移防,各項建設任務十分繁重,易良雙一年到頭都難得回一趟家。結婚3年,至今仍沒有小孩。妻子既主內又主外,默默承受著家庭的一切。2016年,妻子查出患有嚴重疾病,仍不向丈夫訴苦。每次講到家裡的辛酸事,易良雙都感到十分愧疚。今年初,他選擇回到家鄉人武部轉改文職。

過去,回趟家要經受一年的等待。如今,幾十分鐘的路程就可以與家人團聚。這種久違的愜意和溫馨,讓易良雙多年來第一次品嚐到幸福的味道。親朋勸他:既然選擇了回家,就該好好享受生活、照顧家人,過過“朝九晚五”的安逸日子,部隊上的事能少操心就少操點心。

但易良雙沒有這麼做。轉改文職後,恰逢廣水市人武部首次組織新兵役前訓練,由於新訓骨幹緊缺,他主動申請新兵役前訓練的前期籌備和組織實施工作,在兼顧家庭的同時,易良雙選擇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繼續投入在工作上。在他看來,這既是一種責任,更是對組織的一種回報。

易良雙的轉改經歷並非個例,湖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黃明村告訴記者,今年選擇轉改文職人員的幹部,很大一部分為了兼顧到家庭。過去,他們長期兩地分居,與家人聚少離多;現在轉改文職回到家鄉工作,能夠與家人團聚,想照顧好家庭、過好日子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把個人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家庭上,怠慢工作或者是敷衍工作,轉改文職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如何做好這道“家的方程式”?湖北省軍區選擇用“責任”幫助大家解答。7月12日,該省軍區組織的跨軍種轉改人員“非轉專”集訓上,黃明村一番樸實的話說到了大家心坎上:“越在家門口,越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工作幹好了,照顧家才有基礎;家庭照顧好了又能更好地促進工作,既享受家的溫暖,又感受家的動力,既是對單位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

變的是單位,不變的是激情

踏上前往荊州的火車,看著窗外一閃而過的風景,丁亮內心曾生出一絲“虎落平陽”的憂思:

轉改文職前,丁亮是戰略支援部隊某基地的一名參謀,軍齡不長卻有著一份令人豔羨的履歷:2008年考進航天工程大學,畢業分配到戰略支援部隊,先後參加航天發射任務百餘次。年紀輕輕的他,就主持編寫了《測控設備試驗任務作業指導書》等教材10餘本,多次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所在單位連續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然而在丁亮看來,從選擇文職崗位的那一刻開始,這些漂亮的履歷都將“黯然失色”。令他最為擔憂的是,自己精通的專業沒了用武之地,來到陌生的國防動員系統,搞不好還會被“邊緣化”。

一個多月的事實證明,丁亮的擔憂是多餘的:他所顧慮的“邊緣化”不但沒有發生,組織上還把他安排在戰備建設處重要職位上,讓他的專業優勢在新的崗位上重獲新生,這令丁亮欣喜不已。

湖北省軍區領導告訴記者,今年轉改的首批155名文職人員中,從事專業涵括政治、炮兵、測繪、裝備維修等諸多領域,在當前省軍區系統不同程度面臨“民兵組訓施訓缺教練員,民兵政治教育缺教員,民兵高炮打靶缺指揮員,民兵裝備維修缺保管員”的情況下,他們的加入是重要的有生力量。

根據這一現狀,湖北省軍區就首批文職人員定崗工作定下3條措施:一是儘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尊重他們的合理選擇;二是根據文職人員的專業特長落編定崗,確保人盡其才、人崗相宜;三是紮實搞好入門培訓,幫助文職人員儘快縮短適應期,為他們施展才能搭建舞臺。

記者瞭解到,今年這批轉改文職人員中,98%都是“80後”,有的甚至是“90後”,正是幹事創業的黃金年齡,絕大多數同志在受訪中明確表示,想趁年輕在文職崗位上有一番新作為。只有幹出一番成績,才能對得起組織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

“军”转“文”后的变与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