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車奔馳在鄉間的小道上,突然一抹寶石藍闖入眼簾。

“哇,好美啊!”車上此起彼伏,迴響著我們的感嘆聲。

這一美景,正是金川峽水庫,沒想到在滿是戈壁與荒漠的西北,竟然能看到如此仙境般景色,金昌,果然是一個藏著寶地的地方。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金川峽水庫風景區,位於金昌市永昌縣石羊河上,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那時候起,水庫就擔負起了調蓄水源、農業灌溉和金昌市的工業生活飲用水的責任。

如今,生態環境優美的金川峽水庫,也成為了人們假期遊玩的最佳目的地。

沿湖西行至上游入湖口,還保留著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建築——長城。漢朝和明朝的長城遺址在此處,相交而過,可見金川峽這個地位之重了。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 風景如畫的一級水源地

金川峽水庫,海拔接近2000米,山體均屬於祁連山脈。庫容面積達6500萬立方米,主要水的來源為祁連山冰雪融水和雨水。

四季的景色變化無窮,水隨著季節改變著顏色,也是非常神奇的。春天,水清澈可見底,冰剛融化,呈藍綠色;夏日的湖水則是淺藍色;而入秋,正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寶藍色,在陽光下,透著寶石般的光澤;寒冷的冬季,湖水結冰,雪白一片,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新世界。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初來這裡的人們,很快會發現一個現象。並沒有路可以通往湖邊,有種“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感覺。原來,這是當地為了保護水資源的一種舉措!金川峽水庫的水質可達一級飲用水標準,如果可達湖邊,可直接取水而飲,正是這樣的乾淨的水資源,才要避免因為旅遊的開發和遊客的干擾而降低水質。

而且水庫周圍,大多由當地居民的農田和農宿所包裹,良好的生態保護,使得水庫慢慢形成了天然的溼地,遠遠看去,牛羊成群,漫步在湖邊的田野中,一派非常安詳和諧的自然風光。

這樣,就不要去打擾這份清淨了,站在公路邊,就用眼睛欣賞這幅美景吧。據說,湖邊有巡邏的人,如果私自下湖可能會被抓的喲~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秋日的水庫,真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變黃的白楊林,透藍的湖水,幹練的山脈,無一不讓每一個來這裡的人感嘆。

秋日的水庫,也是候鳥們的天堂,優越的自然條件,哺育著各種鳥類,到了秋冬,他們更是活躍,或在溼地上群聚而歡,或從湖面翱翔而過,或雙宿雙棲在空中嬉戲……帶上望遠鏡,說不定,就能觀賞到稀有的鳥兒哦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 “佛山”竟有57座懸臂佛龕

金川峽水庫上游,也就是漢明長城的交界處,有這麼一座山體,遠看像一尊臥著的佛像。若走近,仔細觀察,會發現山體上有很多小洞,非常神秘。

其實,這些都是懸壁佛龕,有57座之多,均為浮雕,他們是用來供奉聖容寺僧人圓寂火化之後的骨灰和舍利子的。其中最大的佛龕,洞口大約1米*1米,深度2米,裡面刻有西夏文字“佛”和西夏馬《母與子》的圖案。因山體叫花大門,也被稱為花大門石刻。

這裡不僅是研究西夏石刻藝術和佛教文化的重要遺蹟,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塔龕懸葬文化遺址。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 殘垣斷壁的漢代長城

一路西行,便是漢明長城遺址,兩種長城造法不同,非常容易分辨。靠近金川峽水庫的就是漢代長城,僅剩餘幾個斷裂的石墩,從顏色上也和周圍的山體合二為一,極難分辨。只有走到極近的地方,才能略微看出城牆的本體。

從其建築形式來看,漢代的長城採取了因地制宜的辦法,因山河形勢,就地取材。有些山體略高的就成為了長城的一部分,而不夠高的,則由長城來補救,所以長城山體難分辨也是在所難免的。不過,經過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漢長城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群山之中,實屬不易呀。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 保存完好的明代長城

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裡,兩者平行延伸,之間的距離在10-80米之間,是國內極為少見的長城段。

很遠處就能看到一排白楊一排牆的,那便是明代長城了!雖漢明長城在此相交,但兩者因年代不同,建造風格不同,而極易分辨。明代長城年代略短,所以保存也是最完好的了。明長城亦稱“邊牆”,為了防禦元朝殘餘勢力和韃靼、瓦剌諸部的侵擾,在甘肅部分主要是大規模地重建與改線。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

從城牆內側看,彷彿一面巨牆橫跨眼前,高大寬闊。可以想象,若從高空俯視,長城會如同一條巨龍般綿延向前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永昌段的明長城形制規整,撐城、女兒牆、墩院、旗墩、烽燧,無一缺少。在一些地段夯築了塞牆,在一些地段則開挖了壕溝。這些長城的細節一一被保留了下來,不同於北京長城的巍峨壯麗,這裡的長城,更多帶有的是西北的險峻和風塵感。

而當今社會,已有一批人行動了起來,沿線種植防護林來保護這“露天長城博物館”。

來到長城的遺蹟,風化的長城城體充滿著歷史感,昔日的邊關,當一名異域女子,從牆下慢步而過,似乎更有塞外風情呢~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曾經的軍事要塞,如今是金昌的一級水源供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