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在罵人這件事情上,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可謂是天壤之別。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臉長,其妹出句嘲笑道:“昨日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意思是說昨天流出的一滴淚,到今天才流到了腮邊,將蘇東波的臉長寫到了極致,讓人忍俊不禁。

蘇東坡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蓮步未離香閣下,額頭已到畫堂前。”是說腳步還沒離開香閣,額頭已經碰到畫堂了,嘲笑蘇小妹額顱凸起。

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某地舉行公開演講時,臺下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笨蛋”兩個字。

臺下都等著看他出糗,但丘吉爾卻神色自若地對臺下觀眾說:“剛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寫信人忘了寫內容,只署了個名。”

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丈夫指責妻子敗家,抱怨妻子總是喜歡一些沒用的東西,妻子微微一笑道:“我不許你這麼說自己。”

而不讀書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言語攻擊時,只會使用最直接的暴力語言去還擊,這隻會暴露著自己的無知與粗俗。

讀書之人則不怒不躁,以機智與才氣巧妙化解,有禮有節又不失幽默,即使是遭遇謾罵也能機智回應化解尷尬,甚至語帶機鋒。

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讀書的人更容易與人交流

經常讀書的人,知道的事情多,自然談資就更多,不論遇到什麼人,都能侃侃而談,從而讓人更願意與之交流

有人曾經採訪董卿,最喜歡看什麼書。

董卿說:“中國唐詩宋詞,太美了,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能讓世人找到共鳴。”

所以董卿能給人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不讀書的人輸掉的就是這種骨子裡流露的氣質。懂的東西越少,能與人交流的東西也就越少,聊天就有了很大的侷限性,這就是很多人覺得自己與人相處卻總是找不到話題的原因。

有一個段子:

“請問你有《時間簡史》嗎?”

“神經病,我有時間也不撿屎。 ”

這就是把天聊死的原因。

不讀書,你連罵人都不會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一杯香茗,一本好書,享受的是生活,增長的是智慧,提升的是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