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今年中國經濟仍延續下行趨勢

本報記者 王寧

在10月16日舉行的“中國及全球衍生品市場發展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2018年中國經濟延續下行趨勢,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但三季度以來,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加劇,國內對經濟增長的預期趨於惡化。預計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小幅放緩至6.6%,四季度則進一步回落至6.5%。預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累計增長6.7%,全年經濟增長6.6%左右。

李揚說,中國經濟下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疲軟,二是投資疲軟。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態勢來看,處於持續下滑狀態;今年1月-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6.1%,增速相比前7個月增速繼續回落。從居民消費增速來看持續放緩;今年1月-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與上年同期相比下滑1.1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中國消費的實際增速已降至與同期GDP增速相當甚至更低的水平,這是為近年首次。此外,消費實際增速低於GDP實際增速,特別是在投資增速和淨出口增速已經低於GDP實際增速的情況下,值得引起高度關注,因為它可能意味著某種螺旋式(加速)下行趨勢。

他認為,未來我國“雙順差”格局不再;我國傳統外貿競爭優勢正在消減,中美貿易格局對出口的消極效應可能隨時間推移進一步顯現,外貿順差會進一步收窄,加上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全年經常項目可能出現1994年人民幣匯率幷軌以來的首次逆差。今後中國經濟可能面臨經常賬戶與資本金融賬戶均相對不確定的格局。嚴重情形下,中國經濟甚至可能面臨經常賬戶赤字與資本金融賬戶赤字幷存的格局。持續20年的“雙順差”格局不再。

此外,國內就業開始出現問題,預計全年11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能夠提前實現,四季度調查失業率仍然有望遠低於年度目標。由於勞動力市場對沖擊的反應滯後於產品市場,當前尚無明顯證據表明貿易導致了規模性失業。但是,若製造業出口受限的預期加劇,一方面,新增就業機會將減少,另一方面,企業開工不足可能導致現有勞動者工資性收入減少,甚至部分企業可能會裁員。預計四季度開始,中美貿易的負面衝擊可能向勞動力市場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