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農民婁志平治沙記:平沙莽莽寫新篇

2018-10-14 08:2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石天星 黃慧仙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15年前,嵊州農民婁志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城西二十里地的劉拐沙頭見到了平生最震撼的一幕:黃河岸邊,原本平靜的沙漠突然開始湧動,流動沙丘從一座果園壓過,碗口粗的梨樹只剩短短的枝梢露出沙面。

“這流動沙丘為什麼這麼厲害?有沒有辦法拿住它?”從此以後,婁志平便開始自籌經費、單槍匹馬地往西北沙漠裡鑽。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15年來,從烏蘭布和沙漠到騰格裡沙漠,從巴丹吉林沙漠到柴達木沙漠,婁志平在這裡先後建起5個攔沙固沙樣板工程。8月17日,內蒙古呼和浩特,73歲的婁志平受邀參加由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組織的“利用沙漠地貌設置沙障防治道路沙害”技術鑑定會,他發明的“懸袋網沙障”被專家們一致認定為“在懸袋網沙障設置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歲月如鞭,桀驁的黃沙終究溫順了。

1

婁志平要帶我們去看看他最早開始治沙的地方。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

從呼和浩特坐6小時火車到黃河“幾”字形上端河套平原上的小縣城臨河,再坐上擁擠的大巴車,1個多小時後,抵達陝壩。婁志平帶著我們入住車站旁的巴運賓館,他說:“明天我們就要去陰山下的戈壁。”

起伏的陰山山脈,山體全是裸露的岩石,山腳下是荒涼的戈壁,卻也頑強地生長著一蓬蓬的沙蒿、紅柳、白刺、檸條。只有越野車才能穿過這片戈壁靠近臨策鐵路104公里處。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在400米不到的鐵路沿線,已經設置了6道懸袋網沙障,形成六道攔沙壩高高聳立。乾瘦的婁志平在沙丘上走得跟平地上一樣快,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他的成果。

懸袋網沙障,因橫截面就像個袋子而得名,能在不同風力環境中都保持穩定。2013年11月,婁志平把寬約1.5米的特製塑料網從老家嵊州運到這裡施工。先在沙丘頂部沿沙脊線挖出一條溝壑後,然後再將塑料網平鋪在溝壑上,網的底部鋪上塑料薄膜,並放上沙,起到穩定底部的作用;再將木樁打入塑料網底部的中間位置,然後將塑料網兩側折起來,用鐵絲扎住固定在木樁頂部。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的沙障截面。

他說,沙障一般都是設在沙丘迎風坡的中下部,而他的辦法是在沙丘頂部設沙障,一層被沙覆蓋住了,就在上面再加一層,加到四五層的時候,沙丘就變成了攔沙壩,使沙丘只往高走,不往前推。“這是以沙固沙,不靠水源固沙。”

“婁工的懸袋網沙障設置的位置,及三角形的結構等都具有創新性,既能消風,也能固沙,且成本低,推廣前景很不錯。”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楊文斌說。

2

婁工,這是婁志平最願意人們稱呼他的方式。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在火車上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

1998年,學歷僅為初中畢業的婁志平已經是取得正規資質的風景園林工程師,在昆明世博園中他負責全部屋頂和水泥柱的綠化,大名還傳到浙大草坪花卉研究所所長徐禮根的耳中。

2003年,婁志平在徐禮根介紹下加入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工程委員會,徐禮根的一句話,讓婁志平從此與沙漠結緣:“光禿禿的屋頂上你都能綠化,沙漠上也可以去看看。”

每年9、10月份,婁志平肯定要到沙漠裡來,這時候的沙漠天高氣爽,不冷不熱,正是搞工程的好時候,3月份到5月份是沙漠裡的風季,他也要到沙漠裡來,為的是觀察攔沙固沙的效果怎麼樣。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和他的沙障。

在治沙方面,婁志平已經獲得了4項發明專利和2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最開始他看到高立式沙障容易破損,便想到用鐵絲來做沙障,結果發現鐵絲網沙障成本太高,於是放棄,後來又想到用兩根木樁搭成八字形,沿著八字形支架兩面覆沙障,2007年春還在寧夏沙坡頭的騰格裡沙漠做了5000米的“八字網沙障”樣板,效果還挺不錯,結果2010年到了甘肅民勤地區的巴丹吉林沙漠,1000米的“八字網沙障”樣板統統被大風颳跑。

在巴丹吉林沙漠實驗失敗後,他曾去請教一位治沙的研究員,走進辦公室還沒說三句話,研究員就下了“逐客令”:“你影響我的工作了,我很忙。”

“你說狼狽不狼狽!”婁志平不認輸,他一咬牙,從民勤運了200公斤沙回嵊州老家,在自己家裡做了個簡易的“風洞實驗室”,一有靈感就打開風扇做試驗。2013年7月,終於發明出了“懸袋網沙障”。

“我這個人只要認準了的事,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

現在婁志平各處分散的五個攔沙固沙樣板工程都已經換上了懸袋網沙障。

3

位於巴彥淖爾杭錦後旗陝壩鎮上的巴運賓館是婁志平每次去臨策鐵路及附近的烏蘭布和沙漠前的落腳點。

在巴運賓館前臺服務員郝大姐的印象中,婁志平經常是獨自一人來此,每次都是住一兩個晚上走。每年能見上三四次面。老人每次來都隨身帶著一個箱子,因這裡的賓館沒有電梯,店裡人看他年紀大,有時候會幫他將箱子提上樓。

在陝壩住一晚之後,第二天婁志平會坐公交車到太陽廟,臨策鐵路治沙工任玉海師傅便會開車去太陽廟接他,然後一起去臨策鐵路邊上的治沙點施工。要是任玉海不在,婁志平當夜就會住到磴口縣城,第二天再坐摩托車到戈壁邊緣,然後徒步一個半小時走到治沙點去。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與任玉海(左)。

治沙樣板工程從一個慢慢增加到五個,分散在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多個省區。婁志平一年中有一大半時間都在各個治沙點之間奔波,他總是住最便宜的汽車賓館,一天的伙食從不超過30元。進沙漠幹活的時候,一天的口糧是兩大瓶酸奶,再加一個饃。

他有高血壓,隨身帶著兩瓶藥,但他覺得自己的精神頭不輸年輕人。“一個人有目標,就不會覺得苦。”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借住在任師傅家時的房間。

2014年3月,臨策鐵路104公里段的一位負責人不想再讓婁志平在臨策鐵路邊做沙障工程了,說他年紀大了,萬一身體吃不消要出事。 “居然說了這麼個理由,我只好去軟磨硬泡說好話,他才同意我繼續做。” 婁志平不服,年紀大就不能做事了!

“我認識婁工很早,很欽佩他的工作熱情和堅韌精神。一個土專家能做到如此,已經很難得了,值得我們專業人員學習。”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姚洪林說。

4

見過沙漠,才會知道浩瀚與純淨,原來不止可以用來形容星空與海洋。

時值正午,沙漠地表溫度38攝氏度。藍天白雲之下,金色的大漠一望無際。放眼望去,還有一小叢一小叢綠油油的沙米點綴在雄渾的大漠之間。“別看沙漠很乾旱,其實沙子挖下去三四十公分就是潮溼的,只要能把沙丘固定住,就能長植物。”婁志平說,挖下去一兩米就有水的沙丘,都屬於能改造綠化好的沙丘。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在磴口至烏海的高速公路穿過烏蘭布和沙漠,在公路3公里處和73公里處的沙漠裡,婁志平分別設置了1000多米和5000多米的懸袋網沙障,沙障所在的沙脊線更為陡峭。婁志平站在十幾米高的攔沙壩上大聲喊道:“快來看看我的地盤!”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研究所所長閆德仁介紹說,內蒙古每年有1500萬畝生態建設任務,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造林工程就有500多萬畝,生態建設任務很艱鉅。國家每年在植樹造林上的經費每畝只有三四百元,但實際投入每畝卻需要1000元左右,因此剩餘部分均需地方自行補助。“在沙漠治理中,成本是一個大事,尋找低成本、高效益的治沙方式是關鍵。”

徐禮根也聽說了婁志平治沙的進展。這麼多年來,婁志平一直在鑽研治沙,並自費為當地治沙,這是他當初所沒有料想到的。

2017年,徐禮根來到了陝壩,任玉海開車接他去臨策鐵路治沙點時,他小聲問任玉海:“婁工做的懸袋網沙障,到底管不管用?”

“管用!”任玉海回答得乾乾脆脆。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沙丘之下是任師傅家廣闊的農田。

任玉海家所在內蒙古自治區烏後旗呼和鎮烏蘭哈少村只有100多個村民,人均擁有土地600畝。因為流動沙丘侵佔良田,過去20年裡,任玉海家已經有大約七十畝田地被吞沒,任玉海在七八米高的流動沙丘上做起了懸袋網沙障,並在沙丘與農田臨界處種了四棵柳樹做記號,幾年下來,沙丘長高到了10米,而柳樹後面的沙丘沒有前進半分。任玉海說:“這沙障做起來也不費時間,成本也低。”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當年讓任玉海植下的柳樹樁如今已長成大樹。

徐禮根來看過之後,更多的治沙專家來了,新聞記者們也來了。許多人對於一個老農民能在治沙方面能這樣投入並有所成,都是從不信,到將信將疑,到發自內心地感動、支持。

5

從2008年到2012年,舟山華金園藝有限公司老總任如紅給婁志平提供了治沙經費上的最大支持。婁志平需要經費了,給任如紅打個電話,任如紅就會把錢打到婁志平卡上。任如紅說,從婁工以前的發明專利中可以看出,其在創造發明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創新點,加上他又很能吃苦,所以他願意去支持他,希望他能成功。“不過這麼多年支持他,其實還是被他治沙精神感動的成分更多一些。”

“我知道我一定能成,但哪一天能成,心中無譜,錢不敢亂花。”婁志平說。

嵊州农民娄志平治沙记:平沙莽莽写新篇

婁志平的家在嵊州當地的一個集鎮上。3層的房子,每層2個開間,共100個平方米,朝南是街道,朝北則是自家菜園。因是臨街房子,老兩口將樓下房間作為鋪面出租了出去,每年可以收取4萬元的鋪面費。

此外,婁志平每個月領著14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並通過給一家治沙企業做顧問,每個月還有5000多元工資。“錢再不夠,我就讓我兒子給我,去年他給了我10萬元,今年又給了我5萬元。”婁志平說。

婁志平的兒子婁成城在臨平開著一家小公司。他說,最初在西北治沙的幾年,父親並沒有跟家裡人說過。因為從小到大父親都是天南海北地跑,所以即使後來得知這事也並沒有多少驚訝。

“老爸就適合做發明家,這麼多年,大大小小的發明專利他就有近百個。老爸跟兒子要錢,又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能支援的就盡力支援了。”婁成城說,對於父親的治沙成果,他從照片、視頻以及媒體報道上也瞭解到不少,感到確實有成效,還節省治沙成本,因此像這樣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他也是支持的。

在內蒙古的鑑定會上,專家們一致建議婁志平聯合大企業或相關專家,進一步用科學數據來證明治沙技術的優勢。畢竟到現場看效果的人還是少數,光看照片又較難讓人相信,需要儘可能把相關技術參數說清楚。

現在,婁志平已經在和徐禮根合作,藉助浙江大學和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兩大平臺,開展治沙新技術應用推廣。婁志平說,如果他成功了,教科書就要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