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紮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了巨大進展,創造了“中國奇蹟”。

廈門日報訊(記者 李曉平 藍碧霞)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始終突出政治站位,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把經濟特區的先發優勢轉化為先行責任,以特區擔當、特區作為,堅決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為全國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是我國第五個扶貧日,也是第二十六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廈門各種形式的幫扶宣傳活動今天正在甘肅省臨夏州舉行。本報今日推出報道,回顧總結近年來廈門市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新實踐新成績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磅礴力量。

甘肅省臨夏州,秋日豔陽高照。高原夏菜種植基地,一片綠色,西蘭花長勢喜人。“我們公司與廈門廈臨公司合作種植高原夏菜,探索產業幫扶新路,今年要幫助1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負責人楊麗瑩的話裡,充滿了信心。

“我家裡14畝地全都流轉了。”50歲的精準扶貧戶丁雙奕說,土地流轉之後,他被臨夏百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僱傭從事西蘭花的種植和採摘,每月可以領到兩三千元的工資,日子越過越好了。

多年來,廈門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廣泛凝聚脫貧攻堅合力,以更大力度、更強針對性、更可持續的措施,推進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效,切實讓被幫扶對象看到了家鄉的變化,感受到收入增加、生活變好。

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中心工作中,始終把脫貧攻堅放在重要的政治位置。日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裴金佳在廈門市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對口幫扶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落實“兩個維護”,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以更加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推進扶貧協作各項工作。今年來,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已經分別多次研究扶貧開發、對口幫扶工作,裴金佳書記、莊稼漢市長要求,著力加強產業帶動、勞務對接、人才支持、資金保障、機制創新,更好地幫助扶貧協作地區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同時,廈門深入貫徹落實我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加快廈漳泉一體化,加大省內對口幫扶、對口協作工作力度,推動閩西南五市攜手打造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

自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廈門市創新工作、攻堅克難,先後與甘肅省臨夏州、寧夏固原市、重慶萬州、西藏、新疆以及省內6個縣、2市開展幫扶和協作。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落實財政性幫扶資金近6億元,其中省內超8600萬元,省外超5億元。支援臨夏州的社會捐贈總額近1200萬元,國企結對幫扶資金1100萬元。

產業合作

增強“造血”功能,實現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廈臨公司是廈門開展產業扶貧的一抹亮色,這是在廈門市國資委的領導下,由廈門國貿控股集團出資3000萬元、建發集團和象嶼集團各出資2500萬元、輕工和夏商集團各出資1000萬元,於去年在臨夏州註冊成立的援臨國有企業。當下,廈臨公司正擴大高原夏菜的種植規模,以規模化促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力爭發揮“廈門所長,臨夏所需”,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

廈門注重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將產業合作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當地特色,努力通過市場化手段增強其內生動力,促進扶貧工作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康樂縣同安現代農業公司今年已流轉土地228.7畝,僱請預脫貧人員種植蔬菜,公司聘請馬鈴薯專家指導142戶建檔立卡戶開展馬鈴薯改良種植448.5畝,並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積石山縣的廈門公司與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通過預付中藥材採購款的方式支持合作社增加貧困戶土地流轉面積約200畝。

廈門各區也通過項目合作方式,開展精準扶貧。在深入調查分析臨夏州8縣(市)自然條件、產業基礎、農村勞動力等特點的基礎上,各區以打造“扶貧車間”為主要抓手,共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4950萬元,加大對產業扶貧工作的傾斜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在臨夏州已建成“扶貧車間”60個,帶動就業人數215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516人,在建“扶貧車間”32個。

隨著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扶貧工作除了有國企的參與,廈門非公企業也參與到產業合作中。今年6月,積石山縣人民政府、廈門海投集團、廈門特利強雨具公司在積石山縣簽訂共建雨具產業扶貧加工基地三方協議,成立積石山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成為廈門市與臨夏州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扶貧合作領域第一個成功落地的西部地方政府、東部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三方合作項目。該項目已於今年7月正式開工生產,短短一個月就帶動了附近110戶貧困戶就業,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示範效應。

此外,廈門恆興集團、奧佳華集團、中達電商園等廈門民企也通過愛心捐贈、就業培訓等方式,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其中落地的中達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培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部分月收入已經超過6000元。值得一提的是,廈門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智力扶貧

打通“致富門”,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日前,援疆醫學博士李津申報的2018年自治區級繼續教育項目“福建新疆兩地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培訓班”獲批,7月份在當地醫院開展,不僅有利於共同培養兩地醫護人員,也有利於增強新疆當地的慢性病防治能力。截至目前,援疆人才相繼開展了無創葡萄糖監測、動態血壓監測、骨關節臭氧治療技術等新醫療項目14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年來廈門立足人才培養,以傳幫帶的方式推進智力支援向縱深發展,在受援單位全面開展業務帶練。通過業務培訓、技術指導、難題攻關、開展新項目新技術等方式,變“單兵作戰”為“組團式”作戰,著力為當地打造一批“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如針對新疆醫療領域的短板,廈門援疆幹部進行點對點支援。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吉木薩爾縣醫院正式簽署了網絡“醫聯體”合作醫院協議,在遠程心電會診、選派醫務人員進修學習等領域開展了合作,致力於全面提高縣醫院的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遠程會診和學術交流等整體水平。同時不斷開拓醫療領域,通過醫療援疆工作橋樑作用,與廈門援派衛生機構建立各學科的共建交流平臺,設立內分泌、心病、骨傷等重點援疆科室5個,完善診療科目和相應的藥物、儀器設備。

加大人才柔性支援。根據當地項目的發展需求,廈門不間斷選派幹部進行短則一個月長則一年多的支援。共向臨夏州選派16名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6名優秀醫療專業技術人才開展一年期的幫扶,組織多次短期支教支醫,一月期醫療、教育、金融、科技、社會工作、農業等專業技術人才140人。廈門市規劃院、國土房產局還選派4位技術專家參與短期援藏。同時,實施精準的勞務協作,今年截至目前,廈門幫扶臨夏州培訓29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64人;共向廈門輸轉20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48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