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爲他們只有我

這是一張獲獎攝影作品,照片的名字叫做《獨生子》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一個獨子,坐在兩張病床中間,一邊是父親,一邊是母親。

很可能這個獨子身後還有堆積如山的工作,有需要照顧的岳父母,有朝九晚十每天加班的妻子,還有剛上幼兒園的孩子……

細思恐極。

這個孤寂脆弱的背影,

是你,是他,也是我。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從1980年開始實行,算一算,1980到1990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最小的都已經28了,也到了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年齡了,而我們的父母卻在漸漸老去。一地雞毛的生活和無法預料的變故,並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就已經排山倒海的來了。

知乎上有人發帖問:“獨生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被贊到第一名的回答是:

“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01

公司前同事。

幾年前跳槽去了外企,中層,不到40,他和夫人算是最早一批獨生子女。

這兩年家裡4個老人開始老了,輪番生病。他爸去年查出肝癌,幸好母親身體還行,能照顧父親,不然連工作都做不成。可這樣一來孩子就沒人帶了,只能請保姆。

孩子開始讀書了,同事朋友們口耳相傳的“起跑線”簡直讓人不淡定!孩子要不要上補習班?要不要買學區房?要不要讓夫人做全職太太?這些問題怎麼也找不到完美答案。

公司目前發展還不錯,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誰都懂。職位卡在中層,往上至少還要熬10年,而且越往上越難做。要不要辭職創業?但那個誰誰誰走了以後聽說混得很慘,上有老下有小,這一步沉重無比。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上週幾個朋友見面吃飯,聊起前段時間上了微博熱搜的黑豹鼓手趙明義,當年的鐵漢如今也端起了保溫杯,這哥們兒苦笑著說:

“端個保溫杯怎麼了?我剛工作的時候年輕,酒量好,陪客戶連臺轉,一個月在家吃飯的時間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這幾年喝酒改喝茶,煙也戒了幾次了,應酬能逃的就逃,以前不愛運動,現在也定期跑個步打個球,家裡老的老小的小,我是真不敢,也不能倒下!”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我們不敢生病,更不敢死。

不是怕死,是怕自己死了,孩子沒人照顧,父母無人送終,痛斷肝腸。

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活著,為生活奔波,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父母的老年,為了自己還沒來得及實現的理想。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02

大學畢業那年,我像每個年輕人一樣擁有著夢想和情懷。

我拒絕了父母回老家考公務員的建議,一個人來到成都,多年打拼,工作生活逐漸穩定下來,工資不高不低,生活不好不壞。

爸媽漸漸不再說要我回老家的話,只是打電話的時候偶爾會說起鄰居家的那誰誰,二本畢業考上公務員,這兩年都快當科長了,而且還不斷加工資;同事家的那誰誰,別看剛開始沒找著什麼好工作,沒過兩年找了個家裡挺有錢的老公,車子房子全買好,還給找了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活兒,一點不要她操心。

對此我嗤之以鼻,還嘴說掙錢是為了享受生活,一輩子窩在老家那種小城市,電影院就像放大版的多媒體教室;咖啡館裡只有兩種咖啡:速溶的雀巢和速溶的麥斯威爾;商場裡最高端的品牌是勁霸和泰格……掙再多錢也享受不了生活,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後來有段時間我媽突然一直流鼻血,在老家醫院檢查說是鼻腔里長了一顆瘤,我爸媽嚇得半死,我也嚇得半死。

手術前我心急火燎給公司請了假、火速趕回。萬幸手術中的病理檢測證明這是顆血管瘤,發現只是小問題,我們都鬆了一口氣。

在醫院陪床那些困頓又不能睡的夜裡,我就盯著輸液瓶發呆,想到如果我媽的病是那種最惡劣的情況,我該怎麼辦?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我想如果真是那樣,什麼夢我都不敢追了,就是兩句話:一,辭職;二,回家。

可是我悲哀的發現,如果辭職,當時我所有的存款可能還不夠支撐我媽一個月的治療費。而我們全家積攢的那一點稱得上中產階級的財富,也會頃刻間化為泡影。

什麼掙錢是為了享受生活,不能本末倒置……屁!在一場大病面前,生活反手就抽你一個大耳光!

在中國,大病足以摧毀任何一箇中產階級。醫院就像是一個碎鈔機,而對於獨生子女來說,我們沒有兄弟姐妹,只能獨自去承受。

而我們並不僅僅只是兒子/女兒,我們還是丈夫、是妻子、是父親、是母親……

我們需要養老,養娃,養車,供房……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我們只能,並且必須要比別人更加的努力賺錢。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03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在網絡被無數人轉發和評論,標題是《獨生女留學嫁老外,父母崩潰!》。

有一對中國夫妻,三十幾歲才有了一個寶貝女兒,女兒高中畢業提出想去美國讀書。但是他們家裡並不富裕,就一般的工薪家庭,父母為了供獨生女讀書,把110平的房子換成了小房子。

一晃十年,女兒在美國順利讀完大學,又讀完研究生,突然有一天她給母親打電話說要留在國外工作,並且要和外國男友結婚。

父親氣急,很是後悔送女兒出國讀書,

說“這是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

這條新聞引發爭論的點在於:父母和女兒,你站哪邊?

有網友說,大清都亡多少年了,中國式父母“養兒防老”的舊觀念怎麼還沒變?女兒在美國不是挺好的嗎,嫁了美國老公拿到美國綠卡,你知道綠卡有多難拿?不然為什麼每年那麼多孕婦拼死拼活跑去美國生孩子?再說女兒女婿以後可以多回國探親,老兩口退休以後也可以去美國定居嘛,為了孩子,做父母的就不能多付出一些嗎?

但也有網友說,父母留在國內沒人照看,過去美國定居,一點英語都不會,一點當地生活都不瞭解,就算醫療什麼的再好,你會過得開心?父母快老了,都已經付出這麼多了,憑什麼還要他們繼續付出?

對於每一個離家在外打拼的獨生子女來說,這是我們共同面對的難題。

“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卻在通訊錄裡。”成為了今年“最遙遠的距離”。

隔著上千公里的距離,隔著冰冷的電話線,你根本不知道父母正在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否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好。不敢遠遊,不敢遠嫁。因為害怕在家人最需要你的時候,自己無法及時的出現。

隨著父母一天天老去,養老問題日漸突出。我們無法離開現在生活的城市,那麼只有把父母接過來養老。且不論他們是不是適應,住房、醫療、生活習慣都將是巨大的考驗。

把父母接過來,現在的房子是不是住得下?要不要考慮再買一套,或者換個大房子?買房可不是一筆小開支,錢從哪裡來?

成都的醫療條件是比老家好,但跨省異地醫保能否報銷?報銷走流程復不復雜?

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伴侶是否能適應?生活節奏和時間安排能應付得來嗎?

我媽總是半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們老了以後就去養老院,自己玩自己的,才不拖累你。”但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是真心想去。

和很多同齡人聊過,很多人的父母都說過以後考慮去養老院,他們拼命養生,鍛鍊身體,儲蓄養老金,也是在對抗自家獨生子女無力養老的那份擔憂。

第一代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04

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麼?獨生子女,每個都是瑞恩。不管是倒在了陣地上,倒在了生活裡,還是倒在了病床上,全家的生活就塌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宿命與困局。

父母已老,子女尚小。一睜眼,周圍全是依靠自己的人,找不到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我不敢有一刻鬆懈,怕搏不來父母富足的晚年,

但,我也不敢奮力拼搏,怕的是連父母平靜的晚年都弄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