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道口投·商學院發起人楊周:新型金融商學院呼之欲出

近些年,隨著MBA熱,各種商學院紛紛成立。商科教育飽受市場熱捧,漸漸地人們發現單純的管理學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和領袖級人才的需要。記者走訪了多家金融機構,發現資本行業開始把目光放在成立專業的金融商學院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市場的變化還是人們對金融知識的重新審視?如果是企業根據自身戰略補充成立金融商學院,那麼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為此,中國資本觀察採訪了有多年企業投融資工作經驗,北京市創業導師道口投集團董事長楊周,請他為我們答疑解惑。


專訪|道口投·商學院發起人楊周:新型金融商學院呼之欲出

(道口投董事長楊周)


中國資本觀察:目前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企業,尤其是連投資機構,也加入到成立商學院的浪潮中?

楊周:隨著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發展,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的學習和補充管理學知識,開始意識到職位和權利決定管理策略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近幾年,中國各高校紛紛成立綜合性或以學科優勢為背景的商學院,MBA熱就是很好的印證。

但是相對高校的學歷型商學院,市場更需要的是一種機制相對靈活的創新型、提供綜合服務、系統化、實戰性強的商科教育,因此一些知名公司也開始根據客戶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戰略開辦自己的商學院。

曾經做過大學老師的經歷使我對教育行業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我在讀了四所國內外頂尖名校MBA的求學經歷,使得我更加篤定商學院尤其是金融商學院是未來的大趨勢。在國資投資集團的工作經歷和各項創業大賽導師的身份,使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量的創業者和優秀的企業家。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也深感金融意識的淡薄與知識的匱乏,成為阻礙其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行資本運作和上市的重要瓶頸,因而企業家有極強的學習金融知識,有了“最好能系統性的讀個實戰型金融商學院”的強烈願望。

我之前接觸過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一個企業在快要上市的時候發現股權結構問題存在隱患,引起了不可逆轉的損失。而企業在創立之初,就應該做好股權結構與股權激勵機制,這不僅僅是未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利益分割問題,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去留問題。當然,一些由於戰略轉型引發的資本運作和設立基金等問題,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中國資本觀察:如果主打的是金融商學院,前期應該如何做調研?目前國內、國際上的金融商學院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水平?

楊周:金融行業從專業上看,相對來講是個門檻較高的行業。經過我們專業的調查研究,大致把金融商學院分為三類:一種是具有專業辦學資質的高校成立的商學院;一種是專業培訓機構短期成立的以培養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以金融技能為目的的中短期培訓班;還有一種應該就是今天我們討論的以企業家為主要學習者,以理論為出發點、注重實踐,深度互動的新型金融商學院模式。

相比於線上教育,業內還是更傾向於面對面的交流。最好的課程設置方式是三分之一的理論學習、三分之一的案例研究、三分之一的實戰演練。

中國資本觀察:您認為一流的金融商學院應該具備的優勢是什麼?區別於一般的大眾認知的商學院。

楊周:首先,應該是一種綜合性的,而不是單一某個方面。在一些學習模塊設置上應該具有金融行業所覆蓋的重點內容。比如宏觀經濟與企業底層邏輯、企業投資、企業融資、金融工具、資本實踐等。

專訪|道口投·商學院發起人楊周:新型金融商學院呼之欲出

(資料截圖 由道口投提供)

其次,構建強大的師資團隊。既有世界影響力的行業大咖,像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第一任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徐光勳。也有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內資本領袖作為實踐導師,如中國前首富牟其中。以及在各個金融垂直專項領域的“行業第一人”。

再次,根據企業家學員的真實需求,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解決企業在具體發展階段所遇到的資本困局。

最後,使得學員與學員之間、導師與學員之間、辦學機構與學員和導師之間,能有一個良性的互動,通過更深入的溝通,為未來多方位的合作奠定更廣泛的基礎。

中國資本觀察:與一般專業的財務人員相比,學習的重點是什麼?區別是什麼?

楊周:這種新型的金融商學院培養的不是企業的CFO,因此應該更關注行業熱點,而不是“財技”。能看懂財報,而不是自己去寫財報。能發現企業現階段所面臨的金融問題,補充知識的盲區。投資是藝術,而不僅是技術,這可能是對企業家更高也是更深層次的要求吧。

中國資本觀察:從實踐上講,您認為目前市場上需要的金融商學院應該主要針對哪類人群?這些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學習金融知識的強烈需求?如何解決非專業出身人員對金融知識的畏難情緒?

楊周:企業家,嚴格來說應該是資本型實體企業家,現在我們稱之為金融實業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從股權結構搭建,到引入投融資,乃至IPO都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要發展階段。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和領袖,此時會有學習金融知識,構建資本意識的強烈願望。當然,解決畏難情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太專業容易變成辦學者和導師的“自嗨”,太實踐又顯得缺乏理論支撐,令學員不知道此種策略的出處是什麼,很難靈活運用和把握。因此,對課程設計的要求極高,同時又對擅長實踐的導師要求其專業背景要過硬。除此之外,個人的建議是不妨參考互聯網行業的產品思維,為學員“畫像”,深挖需求,儘量做到個性化定製。

中國資本觀察:您認為金融商學院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願景是什麼?

楊周:金融商學院的定位應該是培養金融實業家,幫助實體企業解決資本困局,推動實體企業實現價值飛躍,陪伴實體企業成為行業領袖。這裡培養懂金融懂資本的實幹家,要以實業為本,金融為翼,通過這種方式為實體經濟的振興和發展貢獻力量。

正如,現在提法最多的是要為實體經濟輸血。但是我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實體企業家懂得自己該輸什麼血,如何輸血,以及輸完血之後該做什麼,如果輸不來又怎麼辦。這可能對於廣大實體企業來說,更有實際意義,這也是我們做商學院的初衷。

中國資本觀察:我們瞭解到您研判創業項目近萬家,在京投(全稱: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也做過十分成功的案例,行業知名。那麼從企業IPO戰略籌備的角度,在您實際參與的項目中,有什麼問題值得企業家和投資人注意?您有什麼建議或解決方案請給大家分享一下。

楊周:目前國內主板IPO的申報審查日趨嚴格,實際審查結果要比基礎門檻條件高很多。如果一家企業開始籌備主板IPO,一般建議第一個會計年利潤就要達到3000萬,在第三年的時候達到億元左右。這樣,在經營指標上的達標才有相對比較穩健的保障,否則只是達到或者略微超過低標的話很可能不被通過,而且還可能要承受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範圍的上市成本,如果企業目前實力以及對未來的發展預期達不到這樣的高標,也可以考慮在其他交易市場上市。

除了經營指標外,企業在發展初期很多都存在野蠻生長的情況,財務管理等方面可能做得相對粗糙。這是中國企業早期發展中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在籌備上市前需要做財務規範,這個也是常規操作。其實,比較棘手的是在上市前遇到股權結構問題。因為這涉及到股東利益,涉及人的問題,這種歷史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在上市時爆雷。

所以股權結構需要在企業創立之初就嚴格按照未來要上市的標準搭好框架,股權問題不要完全寄希望於可以像財務問題那樣在上市前做下規範即可。

楊周,道口投董事長,康奈爾大學金融MBA、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工商管理碩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北京市創業導師、山東省政府特聘專家、香港科技大學國際創業大賽評委。曾獲中國MBA新銳第一名等多項榮譽,曾創立國內領先互聯網金融公司並任CEO,獲中國後E-MBA好項目冠軍。曾在京投公司總部董事會辦公室負責戰略管理、投資管理等工作,公司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為北京市屬企業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