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我们常见的一些“狮子”形象,它们烫卷发、歪脑袋、踩绣球,还爱卖萌……比起现实中奔跑的狮子,更像一条狗。

它们是长这样的: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摆个pose”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披头散发”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我超级凶”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看什么看”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嘿嘿嘿嘿”

说好的百兽之王呢?

说好的威风凛凛呢?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中国本地是没有狮子的,这点是可以明确的。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狮子这种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都是生活在广阔的热带大草原,在枯黄枯黄的非洲草地上放肆奔跑,追追小羚羊,吃吃小牦牛什么的。亚洲也有狮子,就是比较成群集中地生活在印度地区。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狮子”这一形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代表之一:从古代庙宇官衙到园林老校,再到一直流传不息的民间舞狮艺术,“狮子”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形影不离了。

那么“狮子”这种文化意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涉及狮子形象的记载,是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东观汉记》:“狮子形如虎,正黄,有髯耏,尾端绒毛大如斗。”书中形容狮子的外貌与现代并无差异。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狮子传入中国,与当时佛教东传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以狮子座为佛座。而在佛教艺术当中,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经历了神格化之后,被赋予上神兽、灵兽、瑞兽等极具神学色彩的寓意,便不再是现实中的物种,而是一种出现在佛教造像中的神话动物,这时候便已经具备了辟邪护法等其他吉祥的寓意。比如“狻猊(suān ní)”。(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外形如狮)

随着佛教在东汉后的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普及,佛教信仰由皇室深入到民间无一不漏。从首都寺庙逐渐在林立,狮子首先是在佛寺、佛像中出现,其次才开始在官衙中被使用。后来狮子的形象逐渐普及到了民间,结合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趣,便有了许许多多和狮子相关的民间艺术。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最著名的当民间舞狮了。舞狮最早的起源,其实和佛教也颇有渊源:北魏时期成书的《洛阳伽(音“茄”)蓝记》卷一“长秋寺”中记载:“中有三层浮图一所,金盘灵刹,曜诸城内。……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

而“辟邪狮子,导引其前”的意思是:以狮子为佛像出行开道。

当时的信众们认为,狮子驱避邪魅,可引导恭迎佛像的队伍前行。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经过漫长的岁月,出佛教外,“狮子”的形象也出现在雕塑和工艺品中。

平民百姓都知道狮子是何等珍惜的神物,一声吼都能让人震三震。他们将神格化之后的“狮子”请进家门,以求镇宅避凶,驱邪除秽。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上下屿联合一方一念推出的【乾坤定·铜狮挂饰】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精选东非热带森林生长的高密度紫光檀,配合精黄铜为设计原料。

“金木结合”,采用随形入槽嵌铜工艺,难度大,却颇具匠心。

“狮首”一改传统浇筑成型,升级精雕刻铜,让细节更生动。

狮子,百兽之王,威震四方,带祥瑞,解形煞。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方形挂饰,温润敦厚。

木牌正中镶嵌精雕黄铜狮首,

上部雕刻精细卷云纹。

卷云纹寓示“高升”与“如意”

只可看不可摸的中式“大喵星人”,静静的卖了几千年的萌

葵形挂饰,灵动秀美。

木牌表面以浮雕装饰五瓣桃花缠枝纹,

(桃枝在旧时,则用于驱秽辟邪)

四角葵瓣同样装饰“平安如意”篆书四字。

馈赠亲人好友,护佑四季平安。

这群大猫们从遥远的热带草原走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出现任何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由现实再到神话再走回现实,在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文化土地扎根落脚,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愈加形影不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