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衆一個月等一集?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Hulu又搞事情。

朋友們,周播劇嫌等得太久嗎?Hulu隆重推出更持久的月播劇,再不用每週記掛著苦苦等待,四周後您已經忘了在追這部劇。

這部劇就是《走進黑暗》。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本月5日播出首集《屍體》,此後12個月,每月一集


metacritic上的評論都不太客氣。

《洛杉磯時報》:開頭兩集質量不太穩定,觀眾還想不想再等四周看一集,真說不定。

《綜藝》:《屍體》不太好。充滿血腥意象不高明,結局也早就能猜到。但它有更宏大的規劃,用十多集一季的篇幅來講,似乎很不尋常。也許死忠粉會喜歡它。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爛番茄上有80%的新鮮率,只是評分將將及格,6.78分


《ScreenRant》:節奏很快,動作戲很血腥,編排很不錯,角色性格剛剛好令人覺得親近討喜,不過看著他們一個接一個被幹掉,還是很有趣。

評論兩極偏低,誰給它的勇氣,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有冰冷壓抑的《使女的故事》在前,Hulu當然有底氣,拍暗黑向劇集。

何況,這次的合作伙伴,是布倫屋製片公司。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爆裂鼓手]、[平常心]等皆是布倫屋作品


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

重點是,布倫屋拍小成本恐怖片,拍一個成一個。

這家制片公司受到關注,就是2007年,拍攝了[靈動:鬼影實錄]。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靈動:鬼影實錄],IMDB6.3分,豆瓣6.5分,爛番茄83%新鮮度,metacritic68分


電影成本,僅1.5萬美元(約合10萬多人民幣),2009年上映,全球共收1.93億美元(約合13.38億人民幣)票房。

翻了一萬倍。

從此,布倫屋簡直壟斷了恐怖驚悚領域。想舉報它【不。

[鬼影實錄]系列、[險惡]、[潛伏]、[人類清除計劃]系列、[分裂]、[逃出絕命鎮]、[忌日快樂]、[升級]、[解除好友2:暗網]、[黑色黨徒]、[月光光心慌慌](2018版)……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布倫屋部分票房爆款成績(單位:美元)


往往能以小博大,票房是成本的十倍乃至百倍,很少失手。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電視劇也有今年高口碑的《利器》


如果說有人敢用恐怖驚悚劇,誘觀眾一個月等一集更新,那就應當是布倫屋了。

月播倒也不是一拍腦袋的決定。它是概念先行:每集一個獨立故事,播12個月,每個故事都與當月的節日有關。

比如10月推出的第一集,《屍體》,發生於萬聖節。

殺手利用萬聖節暗渡陳倉,大搖大擺地在馬路牙子上搬運屍體。

而路人瞎了他們的鈦合金狗眼,想當然認為這是萬聖節道具。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明明有這麼真實的一雙腳,分量還不輕


下一集,《血肉》,將發生於感恩節。

節日電影在觀眾緣方面,總是行之有效,尤其當恐怖片與節日概念結合。

好看的關鍵,就在於怎麼結合。

1974年,聖誕節前夕,美國上映了一部[黑色聖誕節],62萬美元拍攝的電影,攬下了400萬美元的票房。

變態殺手盯上了姐妹會,在聖誕假期給她們瘋狂打電話。

與節日的結合,在於殺人手段。

先是趁著唱聖誕頌歌,混入房間,又用聖誕裝飾物當了兇器。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一隻萌萌的玻璃獨角獸


說不定,1974年的美國觀眾,回到家,桌上正有這麼一頭獨角獸,嚇得揚手就cei了。

恐怖片的代入感達到高峰。從此我只養沒有角的彩虹小馬。

它也啟發了約翰·卡朋特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

像是有詛咒,萬聖節會召喚變態殺手,像滿月時狼人就會變身。

不僅同樣是節日所造就的【限定款】恐怖,不見殺手真面目,也受[黑色聖誕節]影響。

萬聖節裝扮,是現成的恐怖片梗。殺人狂戴上面具或將自己變成床單鬼,都充滿特定的節日恐怖氣氛。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從此這面具成為萬聖節經典,也不知會不會有真殺人狂以此掩飾


1981年,情人節也慘遭毒手。

[恐怖情人節]的設定讓人無法反駁。小頭頭為過情人節導致礦上發生事故,唯一倖存者便詛咒此地再不能辦情人節舞會。

辦了,殺人狂魔就來了。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在當年的情人節檔期好好虐了一把狗,IMDB6.2分,爛番茄47%新鮮度,metacritic46分


節日本身的屬性、規則、習俗,生成特定的戲劇性,創造專屬於這個節日的恐怖片,是絕妙的點子。

所以,[月光光心慌慌]續集又續集,過幾天就要上映第11部;[黑色聖誕節]和[恐怖情人節],也在新世紀被翻拍。

如果每個月都有這麼一部電影,每個節日都過不好,豈不妙哉。

生活是時時處處不知如何是好嘛,節日就更應該分分秒秒擔心有鬼了。

不怪《走進黑暗》,打月度劇的主意。

《屍體》利用萬聖節瞞天過海,在守法市民眼皮子底下作奸犯科,巧妙又帶感,結合得極好。

但20分鐘後,設定本身的獵奇感就耗盡了。劇集想創造魅力反派,為故事續一秒的努力,也差強人意。

主要是通過男主角一些形而上的論調,體現他的“酷”:

你除了吃、睡、拉、啪、殺之外的活動,都是瘋狂的表現。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了一件事,某個神經通路出了問題,然後我們就變得自知了。也就是說,我們瘋了。我們只不過是乘著一塊包著水的岩石,穿行在黑暗難測的宇宙中的一個個肉袋子,出現只是為了生存。但是我們的DNA發生一些變化之後,我們就突然意識到:等等,沒準我很重要呢?沒準世界都是圍繞著我轉的。

但不像漢尼拔似的親自下廚烹調人腦髓,光憑嘴巴說說,反而像中二病。

作為系列的第一集,實在不太走心。

這不是一個新故事。2013年,《屍體》就有17分鐘的短片版本。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飾演殺手的,是咱們“臭佬”阿爾菲·艾倫


2016年,這一段,又被編入了[七號病人],作為其中一個病人的故事。


誰給這部劇的膽子,讓觀眾一個月等一集?

仍是17分鐘版本,幾乎未動


17分鐘是合適的,剛好是這個巧妙的設定引人注意,到失去興趣的時間。

這一段,也成為[七號病人]七個故事裡,最受好評的一個。

《走進黑暗》的版本,換了人馬出演,更有腔調,加入更多黑色幽默,顏值更高。

但也更長了。

最初因設定產生的興奮,一路走低。

但這還只是第一集嘛。至少每月一個節日,每月一個節日恐怖故事的設定,它扛住了壓力。

黑色幽默和殺戮血漿的配比,也很美味。

同時也暴露出,在好設定之後,把故事講得更跌宕起伏,才能這部劇有力量拍一整年。

不然,一個月後,誰還記得有這麼一部劇啊。

還好,相信布倫屋,相信Hulu,能及時做出調整。

下一個節日,這部劇的味道,沒準就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