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托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千萬別被這個標題唬住,我並沒有得到任何有關《爹道》的信息,《爹道》這個名字,也是子虛烏有的。之所以取這個標題,寫這篇文章,源自昨天晚上收到的一條微信。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微信是我表妹所發,她是《娘道》的忠實粉絲,忠實到非但電視劇一集不落,就連《娘道》相關演員所參加的綜藝節目《大戲看北京》《跨界喜劇人》也必看。當然,在我全部的親戚朋友群中,這樣的忠粉除了她,還包括我的媽媽、小姨、舅媽,甚至我的表弟。可以說,生活在我老家的所有親戚朋友,基本都在看這部劇。

它的火,並非只是停留在新聞稿中。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部劇的影響力這麼大?在今年電視劇整體收視環境並不樂觀的情況下,《娘道》能夠殺出重圍,從10月5日起CSM52城收視率開始破2,15日收官更是達到了2.58,佔市場份額9.38。#陪爸媽看娘道#也成為微博的熱門話題,難道僅僅是因為郭靖宇導演揭露操縱收視率造假事件的一聲吼嗎?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在該劇收官之際,我們來認真分析一下。

《娘道》由郭靖宇擔當總導演兼編劇,巨興茂任導演,嶽麗娜、於毅領銜主演,以民國初年的山西為背景,圍繞孝興大戶人家隆家,講述了瑛娘(嶽麗娜)和她五個孩子的故事。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娘道》很直觀地抓住了觀眾的“故事體驗”和情感共鳴

《娘道》的特點其實很難用當下的標準去衡量,用觀眾的真實體驗來闡述也許會更清楚。

國慶期間,我曾問過表妹,為什麼喜歡看《娘道》?她的回答是:“就是好看啊!”再追問下去,她皺眉思索:“太有意思了,跟小時候聽的評書一樣。”

這句話讓我如夢初醒。

對普通觀眾而言,他們對待一部影視作品,沒有所謂的專業考量標準,就是很直觀地看你夠不夠吸引,就像我們小時候被小說、評書吸引一樣。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記得我小時候看的第一部小說是《三上肉丘墳》,當時識字還不多,整本書基本是外公讀給我聽的,我聽得廢寢忘食,纏著外公讀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呼延慶打擂,大鬧東京城的情節,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這些小說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原因就是它的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富有傳奇性,愛聽評書的人應該對此都深有體會。

很顯然,《娘道》無論從情節設置上、人物命運上,還是元素的豐富性上,都具備了這種吸引力。

劇集一開篇就是祭黃河的場景,戲劇性十足,再到進入劇情中期、後期,這部劇不僅情節緊湊,而且高潮迭起,尤其在主人公瑛娘(嶽麗娜)的身上,每一步都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點:做“河姑”未死被認定“妖女”,引發家族矛盾,導致丈夫與婆婆分家;遭遇京城富少覬覦,引發夫妻矛盾,丈夫被富少設計害死;丈夫之死慘遭誤會,引發叔嫂矛盾,被小叔子設計幾近至死……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看得出,這部劇彙集了傳奇劇中的典型元素:情感糾葛、家族恩怨、抗日救國等,這些元素深受傳統電視劇觀眾的喜愛,請注意,是傳統電視劇觀眾,並非只針對中老年觀眾,在很多地方,很多人觀劇的主要模式還是電視。

比如我的表妹和表弟,前者是1989年出生,後者是1996年出生,他們都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生活和交際圈也相對穩定,下班後有大把休閒時光,唱歌、看電影、看電視,構成了他們主要的娛樂項目,尤其在非週末時間,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劇。他們喜歡看傳奇故事,喜歡看與平淡生活不同的經歷,這是他們在故事中尋找另一種生活體驗的方式。父母輩的觀眾群更是不必說,當年《闖關東》《大宅門》《鐵梨花》等作品的熱播足以證明。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除了滿足觀眾的“故事體驗”外,《娘道》不同於其他傳奇作品的是,它的主角是一位母親,她沒有一路開掛,而是以一個普通人的方式去經歷磨難,以多災多難的一生串起所有故事和傳奇元素,視角的變換,讓整部劇比亂世英雄的故事顯得更傳奇,而她身為母親的特性也與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情感共鳴。

比如為了救女兒,瑛娘不惜縱火入獄,重獲自由後,又不畏艱險千里尋女。這不免讓人想起正在熱映的電影《找到你》的開場,身為母親的李捷,披頭散髮地在垃圾堆裡尋找被抱走的女兒。儘管時代不同,角色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但母親對子女的骨肉之情,在任何時候都一樣。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這個核心主題,是《娘道》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重要因素,瑛孃的悲慘人生讓觀眾一同經歷心靈煎熬。

是三觀不正還是真實寫照?

分析過優勢後,我們再來談談這部劇的爭議。

《娘道》播出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劇的熱度和爭議分庭抗爭。為什麼這部劇,既能讓很多人喜歡,卻又被很多人拼命打低分?這種錯位的輿情值得關注。

綜合相關評論,該劇最大的爭議集中在三觀正不正的討論上,其討論重點在女主瑛孃的身上。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瑛孃的人設是一個封建舊時代的女性,身世悲慘、善良溫順、隱忍包容。小時候當“河姑”差點祭了河,生了女兒又差點被扔進黃河,丈夫死後孩子也丟了……

最重要的是,這些悲慘經歷並非天災,而是周圍人有心無意的迫害,而這樣的情況下,瑛娘卻始終以德報怨。比如大嫂和婆婆逼死保護她的蕭姑,當警察來查此案時,她卻包庇了她們。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有網友甚至說,“瑛娘就像個受虐狂+自虐狂”。

不可否認,瑛孃的形象確實和曾經的苦情戲套路類似,如《啞巴新娘》《娘妻》等。她逆來順受、勤勞善良的特質,與《渴望》中的劉慧芳也有幾分相似。

套路是它的缺點,但這樣套路的女主,無疑是符合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形象。

此外,還有關於“重男輕女”和“傳宗接代”的情節,比如瑛孃的三個女兒,分別取名叫盼娣、招娣、念娣,寓意希望儘快生出男孩。劇中很多矛盾都是由生男生女的問題引起的,比如隆夫人最初不希望瑛娘進家門,當聽說她懷孕有可能是男孩時,卻急不可待地迎她入門。還有瑛娘生第三個孩子時難產,但她卻不顧自己性命堅持保孩子,並對婆婆說:“我這條賤命算什麼,只要能給二少爺生兒子。”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這些情節的設定遭到很多年輕觀眾的抨擊。他們認為,這是在物化女性,宣揚封建糟粕。

對這些爭議,郭靖宇導演曾予以回應,他表示,這個作品就是批評封建糟粕的,只不過是還原那個歷史階段實際存在過的弊病,在此基礎上寫故事而已。

中國古代是一個父權社會,男性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女性基本沒有社會地位,而且還被要求遵從“三從四德”,嚴格自我約束,來獲得男性的認可、寵幸以及其他的生存資源。

這些歷史背景人人都清楚,導演的意圖其實觀眾也都很明白,但之所以還爭議如此熱烈,其癥結在戲外。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如今,雖然重男輕女、夫為妻綱的封建思想都是很遙遠的事情,但在現實生活中,它的陰影卻並沒有完全散去。“男女平等”的觀念說了很多年,但很多時候卻還是難以真正實現。

比如在職場中,很多職業的招聘標準對女性總會表現得不太友好,有過人力資源從業經歷的人,在篩選簡歷時,也都會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女性的年齡。因為一旦到了適婚適育年齡的女性,接下來就要面臨婚假、產假、育兒等一系列問題。如果有條件相似的一男一女兩名面試者,男性肯定會優先被錄。而在對具體事件的評判上,人們對待女性也往往要比男性更苛刻,比如家庭中有孩子後,主要承擔育兒、照顧家庭任務的大多還是女性。

正因如此,很多年輕人被劇中的一些情節激怒。他們一面極其反感劇中人物對封建思想的逆來順受,一面有種被揭開或戳中心事時的憤怒。我有過這種感受,小時候我被外婆帶大,她是深受封建餘害的女性,像瑛娘一樣扶老攜小,為了供外公讀書,她甚至揹著孩子蹚黃河去討過飯。自幼,我就被她向“女德”的標準去教育,但學校的教育讓我對她的觀念深惡痛絕,卻又擺脫不掉,因此矛盾不斷。

《娘道》大結局後,老家的親戚託我問問郭靖宇導演還拍《爹道》嗎

於是,劇的價值觀、劇中人的價值觀和觀劇人的價值觀,三者已經混為一體,難以區分。我舉個例子會更加清楚,我媽媽在看劇時的表現最能代表這種特徵:她一面吐槽著這些思想的腐朽、過時;一面為瑛孃的悲慘傷心、難過;一面又被瑛孃的大義舉動所感,回頭教育我要向瑛娘學習。

《娘道》完結後,我們有了兩個新發現:第一,有很多不言不語的觀眾,他們很少在網上發帖,不會參與罵戰,但是在遇到喜歡的作品時,會默默頂起收視率;第二,作為觀眾,應該在觀劇時建立一種切割意識,即對劇中人的思想和劇所表達的價值觀,做出切割。電視劇自然是要承載引導三觀的責任,但是三觀絕對不是電視劇的全部,建立好切割意識,觀眾才不會陷入其中,迷失其中。

我們拋開其他因素,就《娘道》劇集本身而言,劇中人物的價值觀,在劇中的特定時代環境內,沒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