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1984年由孫道林導演的《雷雨》,改編自曹禺的同名話劇,《雷雨》改編成電影后飽受詬病。但小編認為話劇與電影天生就有很大差別,影片雖然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作品原有的“序幕”和“尾聲”,

但也深刻揭示了依靠周樸園的倫理綱常維持下去的封建性資本主義家族的悲劇。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 故事梗概

20世紀初葉,煤礦主周樸園(孫道林飾)與他的後妻繁漪(顧永菲飾)、長子周萍(馬曉偉飾)、小兒子周衝(鍾浩飾)在周樸園倫理綱常的束縛下在北方一幢豪華住宅居住。繁漪不堪忍受封建倫理綱常的束縛,與長子周萍相愛,而周萍清醒後十分害怕,對這亂倫的關係感到悔恨,為了擺脫繁漪,愛上了侍女四鳳(張瑜飾)。繁漪吃醋,叫來四鳳的母親魯媽(秦怡飾),其實魯媽就是周樸園的前妻,周萍的生身母親侍萍。雷雨交加的晚上,懷有身孕的四鳳知曉她心愛的男人是同母異父的哥哥,承受不住打擊跑出去,周衝為救她,二人雙雙觸電身亡,而周萍在書房裡自殺。一場家庭悲劇發生……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 獲獎情況

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1985)

最佳錄音 馮德耀

最佳女主角(提名) 顧永菲

最佳攝影(提名) 羅從周

最佳音樂(提名) 呂其明

最佳美術(提名)

最佳道具(提名)

辣評

環境塑造的不足

《雷雨》是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一場家庭悲劇,需要依靠鬱悶壓抑的環境,光影的恰當配合,一步步地將觀眾的情感帶入,才能使電影表達的更加深刻。影片中的周公館是豪華的、陳舊的,很難尋覓到一絲絲的壓迫感與窒息感。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話劇中的周公館好似一座監獄,燈光灰暗,顯得苦悶、壓抑、窒息……為衝突的矛盾、壓抑已久的情感的爆發營造了恰當的氛圍,更能激起觀眾的震撼。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影片中也增加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多次出現的花園、敞亮的書房,再次削弱了壓抑苦悶的氣氛。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環境是構成電影的重要元素之一,極容易帶動觀眾的情感,環境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電影《雷雨》環境的塑造較為欠缺,沒有給演員一個更好的發揮空間,也很難讓觀眾深入故事背景以及人物內心。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思想的深刻詮釋

影片拍攝於改革開放初期階段,迎合瞭解放思想的時代背景,給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影觀眾帶來了中國千百年來存在的封建思想的反思。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繁漪,這個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為了守護自己的愛情,自私地把柔弱的四鳳趕回魯家;她將自己與周萍的亂倫揭露給四鳳看;她甚至利用自己天真的孩子周衝奪走四鳳。是繁漪點破了這場雷雨中最不可告人的秘密,她在狂風暴雨中撕扯著原有的面目,猙獰如閃電。可是造成悲劇的真的是她嗎?那個被壓抑冷酷的周公館折磨了二十年的女人,周樸園的冷酷無情,周萍的軟弱拋棄,將她的心擊得粉碎。對封建家長制度的強烈的反抗、鬥爭到底的決心,在壓抑的封建資產階級家庭與黑暗的社會中顯得微不足道,並逐漸走向毀滅。渺小的個人之力難以扭轉龐大的時代,但她作為女性的獨立意識始終存在。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周衝,是新時代的理想主義者,他嚮往自由和平等。他鼓勵四鳳讀書,希望四鳳可以和他一起去藍天白雲的地方;他意識到母親沒有病,不願母親喝藥;他知道父親賺黑錢是不對的,分得清黑白是非。他雖然擁有冷酷自私的父親、尖銳的母親,生活在扭曲的家庭環境裡,但他骨子裡充滿的美好更像是與殘酷的現實脫離的少年。可是他最終卻在電閃雷鳴中死去,電閃雷鳴是社會的黑暗,他是真善美的代表,這意味著黑暗的社會讓他的真善美無處安放。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四鳳,一個善良柔弱的女子,只可惜降生在這個冷酷無情的人世間。她滿心歡喜的等待母親魯侍萍,卻沒想到迎來的是一場噩夢。她的美麗善良吸引了陽光少年周衝,可是她卻心有所屬。她用盡全力愛周萍,為周萍悄悄懷了身孕,當週萍願意與她談陽光下的戀愛時,卻不料周萍是她同母異父的哥哥。命運好像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的笑容變成驚恐變成淚水變成崩潰,她所有的美好憧憬在這場雷雨中消失殆盡,她的希望被雷雨一點一點的摧毀。她不執拗、不鬥爭、不反抗,默默忍受著雷雨,默默接受著悲劇。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周樸園,精明的商人,愚蠢的封建倫理綱常的守護者。他故意偷工減料,讓江堤決口,賺“斷子絕孫的昧心財”;他一口咬定妻子有病,強迫妻子喝藥,冷酷無情、專橫自私的形象展漏無疑。影片中周樸園費盡心思維護的家,家破人亡,他卻苟活著見證這一場場的悲劇,感受著蝕骨的心寒,這也暗示了封建勢力難逃悲劇的事實。


雷雨|陣陣雷雨,連連悲劇


透過《雷雨》,我們不難窺見二十世紀初期整個社會的善與惡,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周家人物悲劇也是中國封建倫理綱常下的千千萬萬個悲劇的縮影。

-END-

文 | 沐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