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資源共享 產融對接

專業諮詢 精準服務

-----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

前言

本文為中旗戰略諮詢公司受邀參與喜德縣全域旅遊戰略策劃項目,在對喜德進行深度考察後,一些個人體會和初步思考,在此分享給大家,與所有正在參與或有興趣參與大涼山開發的同行者們共勉。

大涼山在人們頭腦中的印象一直以偏僻、荒涼著稱,但有不少人還不知道,在廣大的大涼山彝族地區,目前仍是我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如何讓涼山彝族地區脫貧,一直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

這次,廣州中旗戰略受涼山州喜德縣政府之邀,開展喜德縣文化旅遊產業創意策劃和發展規劃顧問諮詢工作,使我們有了一次深入大涼山的機會。

初入喜德

涼山州位於四川的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首府西昌。

從地理環境看,涼山州中部是安寧河谷,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將整個涼山州一分為二,西側為橫斷山區,與西藏、雲南接壤,東側就是大涼山,也是涼山州彝族的主要聚集區。

喜德位於涼山州的中北部,在穿過安寧河谷的成昆高速瀘沽收費站下了高速,沿著孫水河谷東行25公里即到達喜德縣城。

一路穿行在河谷地帶,孫水河就在道旁不遠處,也許是剛下過雨,河水攜帶大量黃色的泥沙向前奔湧,兩岸都是緩緩的山坡,山坡上開墾過的梯田和一個個村莊歷歷可見。映入眼簾的不是青山綠水,而有點略顯雜亂和無序,枯黃與墨綠交替,也許這就是大涼山獨特的地理風貌吧。

縣城位於一片小型的南坡上面,典型的山地小城,方圓不足1公里,人口大約2-3萬,簡單的幾條街道,除了學校,少部分的沿街商鋪,這裡看不到什麼城市的配套,似乎沒有受到市場大潮和房地產開發的影響。

除了偶爾出現的一兩座裝飾著“紅黃黑”的彝族特色圖案的房子,和偶爾走過的一兩個穿著傳統服飾的老人,這裡和普通的小鎮沒有多大區別。

簡陋、閉塞,也許就能概括這座小城的發展現狀。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深入腹地

為了進一步瞭解喜德鎮的全貌,第二天,我們駛入了大山深處的彝族鄉村。事實上,除了孫水河谷兩旁的開闊地帶,喜德的大多數彝族村莊都分佈在大山深處的平壩、山腰,以及高海拔地區。

順著蜿蜒的公路,從河谷地帶往深處的大山行進,一個個彝族村莊出現在眼前。經過多年的扶貧,有些鄉村的生活環境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不少鄉村都建起了集中的安置房,但總的來說,貧窮仍然隨處可見,尤其在大山深處的鄉鎮和村寨,衛生狀況和生存環境仍然較差,住房簡陋,生活質量差,這一點從穿著和精神面貌上也能體現出來。

山區的交通狀況是一大制約,雖然公路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的鄉鎮,但主要為低等級公路,且公路依山勢而建,蜿蜒曲折,尤其部分高海拔地區,出入極為不便。公共交通體系更是落後,很少有正常運轉的公共交通系統,山裡的出行,基本靠走。公路兩旁時常可見走在放學路上的學生,看見他們幼小的身軀,和長途跋涉的求學路,不禁為他們心疼。

從整體看,喜德的城鎮化發展水平還相當低下,有關的數據顯示,2017年喜德的城鎮化水平還不足20%,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口還居住在環境較惡劣的山區。與此同時,喜德的農業生產條件卻欠佳。根據土地資源數據統計,全縣人平耕地不足2畝,而其中又主要以旱地為主,水田不足10%。由於河谷地帶的肥沃土地不足,大涼山的耕地主要以坡地上開墾的旱地為主,這些土地只能種植低產的燕麥、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土地貧瘠,部分土地甚至還要輪歇才能出產。為了維持生存,傳統的彝族大多為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而當地的牧草地主要分佈在高山草甸,形成了今天大部分彝族生活在山區、以至高寒地帶的現狀。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喜德的發展出路何在?

喜德面臨的發展困境是顯而易見的,截至2017年,全縣人均GDP僅有13136元,是全國水平的22%。同時,在其經濟構成中,農業佔比高達32.16%(2017年全國水平為7.8%),工業僅有少量的採礦和建材業,商業、服務業形態落後,可以說,喜德仍然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經濟

限制喜德發展的,除了農業生產條件差,交通閉塞,與外界溝通不便等客觀因素外,

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思維禁錮

大涼山地區作為彝族的傳統聚居區,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是民族自治,與漢地政權較少交往,直到解放前,這裡仍保留農奴社會制度,所以有一步跨千年的說法。解放後,雖然落後的社會制度終結,彝族同胞實現了社會平等,但長期與外界的隔絕,使得他們與外部世界的交流面臨諸多障礙。再加上先天薄弱的社會經濟基礎,以及現代教育的滯後,使得他們逐漸與現代的商業社會脫節。從某種意義上說,喜德的發展落後,是原始的落後,更是思維觀念的落後。

從長期來看,要轉變這種落後局面必須依靠教育人口素質的提高,社會觀念的更新,與現代社會接軌,才能最終改變本地的發展命運。

然而教育是長期工程,迫在眉睫的是現實的貧困。從目前的扶貧政策來看,主要集中在農村建設、以及貧困戶的對口幫扶方面,鄉村環境改善了,農民增加了少量的收入,但從總體上,仍沒有改變區域發展落後的面貌。

生產力的落後,並不能依靠零星的改善予以轉變,喜德要發展,還需加快社會結構的轉變加速城鎮化,以及引進多元化的產業,這樣才能從更大的層面上增加就業和社會活力,為更多的人提供發展機會。

喜德是否有發展旅遊的條件?

從喜德目前面臨的發展條件看,區域條件並無競爭優勢,離區域核心城市較遠,而產業基礎薄弱,資金、產業配套、人力資源等均比較欠缺,內部消費力不足,這些都是喜德推動城鎮化的面臨的巨大挑戰。

發展旅遊業,也許是現階段喜德最好的選擇之一。從基礎條件看,喜德發展旅遊業有四大支撐條件:

一是區位交通,喜德地處四川攀西板塊門戶,尤其是成昆鐵路複線開通後,成都至喜德只需2個小時,而至攀枝花則需5個小時,區位優勢更加突出。攀西板塊一直是四川最主要的陽光度假旅遊目的地,在成都平原地區有廣泛的客群基礎,這一地區的西昌、攀枝花、甚至米易、德昌等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勢頭都不錯。喜德憑藉在本地區的區位交通優勢,具備了較好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喜德具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喜德具有攀西地區的典型特徵,日照率充足,冬季不冷,夏季涼爽。常年大部分時間溫度保持在10.0℃至22.0℃之間,平均每年高於22℃氣溫的天數僅有10天,氣候環境十分舒適,尤其對冬夏氣候極端的成都平原來說,是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好去處。良好的氣候環境對打造度假產業來說,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三是自然人文風光。喜德的自然地理風貌雖然並非頂級資源,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觀光價值。境內的小相嶺以冰川湖泊群著稱,以及原始成片分佈的杜鵑林、冷杉林等,頗具觀賞價值。同時,分佈在高山、平壩、坡地的大大小小的彝族村寨,獨特的居住和農作場景,也是大涼山特有的人文風光。特定的自然風貌與人文環境,為喜德提供了打造豐富旅遊產品的資源。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四是獨特的民族文化。大涼山是彝族的世居之地,也是彝族文化的根源,而喜德素有“彝族老家”的稱號,這是喜德發展旅遊業的獨特優勢。文化旅遊已日漸成為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彝族獨特的文字、曆法、史詩等,具有極大的研究和展示價值,彝族特色民俗活動如火把節、跳歌節、朵樂荷等,豐富多彩,這些都為打造文化旅遊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喜德如何發展旅遊業?

喜德如何發展旅遊業?首先要明白喜德發展旅遊的目的是什麼。

喜德發展旅遊毫無疑問是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為喜德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從而帶動全社會脫貧。

從這點出發,應該把旅遊業作為喜德今後的優勢產業來看待,應該從全縣的整體佈局來考慮旅遊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不能僅僅侷限於打造項目和景區,而是要通過對資源、環境、市場、政策的整合,最終實現旅遊相關產業在喜德的落地,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活力。

從目前來看,喜德的旅遊發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從四個方面進行突破。

找到喜德旅遊的市場,並選擇合適的產業

要發展旅遊業,首先要研究喜德旅遊的市場在哪裡。顯然由於經濟落後,喜德並不具備一個內需市場,喜德旅遊發展必須要與外部市場對接

。而從整個區域的旅遊市場來看,喜德地處的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區,並非四川省的優勢旅遊區域,尤其在省外旅遊市場的知名度較低,在省內,區域的冬季陽光旅遊具有一定的特色,對成都平原地帶的客群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喜德發展旅遊面臨的市場基礎並不是很好。

喜德旅遊市場的開發,首先要建立一個基礎市場,即在區域已有的冬季陽光旅遊基礎之上,利用喜德夏季涼爽的氣候特點,開發夏季避暑旅遊產品,打造屬於喜德的四季度假旅遊品牌。通過度假產品的開發還可以整合溫泉、健康、養老等一系列產業鏈,並帶動本地房地產業的發展。

除了度假旅遊市場外,喜德還可以整合自然、人文、文化資源,打造觀光旅遊產業鏈、文化旅遊等產業鏈,進一步豐富喜德旅遊產業生態。比如,通過開發自然觀光景區,可以帶動自駕遊、野營、民宿、餐飲等產業,通過發展文化旅遊,可以帶動展覽、表演,以及漆器、銀飾、民族服裝等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總之,喜德具有開發多元化旅遊的資源條件,整合好資源,喜德就能打造自身的差異化旅遊市場,並通過多元化之路,形成比較完善的旅遊生業生態,從而可以發揮促進就業,帶動經濟的作用。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②加強城鎮化體系結構,完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治理

旅遊業的發展,以及旅遊體驗的提升,離不開良好的配套服務,以及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的支持,喜德當前的城鎮化建設,鄉村治理顯然是薄弱環節。因此,在注重打造旅遊產業的同時,喜德必須要重視城鄉體系的建設,打造好的旅遊體驗環境。

從喜德整體的地理環境看,孫水河沿岸發展條件最好,發展基礎業最好,應成為喜德重點開發的區域,可在此佈置一系列的特色城鎮,提升喜德整體的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的打造並不是一蹴而就,必須於相關產業聯動,同時,對城市商業和生活、旅遊配套功能進行完善。除中心城鎮外,還可以通過打造部分特色小鎮,吸引以成都為核心的省內大城市度假客群,適度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有利於喜德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喜德的農村地區,由於生產落後,普遍不太注重人文環境的打造,髒亂差的形象比較突出。因此,對農村的發展,不能僅僅以扶貧為主,還要注重農村的整體規劃和建設,提升鄉村的人文特色。一方面,結合鄉村的地理環境特徵,生態治理,塑造富有彝族傳統特色的鄉村人文環境,一方面要注重鄉村整體的發展轉型,除了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外,在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等方面進行探討,可以選擇部分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落,打造彝族新村示範區,為彝族鄉村的整體發展轉型探索發展方向。

③繼承和發展彝族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發展區

作為彝族的傳統聚居地,可以說,民族文化是滋養喜德不斷髮展的源泉,發展旅遊,必須要發揮文化的價值,打造喜德發展的靈魂。

發展彝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步是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整理和恢復。包括彝族文字,彝族的遷徙歷史、以及以十月太陽曆為代表的彝族曆法、彝族教育經典《牧馬》等等,這些都有整理和研究的學術價值。其次,彝族的舞蹈、歌唱、樂器表演、建築藝術,以及民俗活動等,這些傳統文化正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亡,急需要繼承和發展。

第二步是以文化內容為基礎,與產業進行結合,打造文化產業。比如彝族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例如火把節(7月)、彝族年(11月)、插花節(3月)、密枝節(12月)、跳歌節(6月),也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例如彝族摔跤、鬥牛、賽馬、朵樂荷、打歌等。通過舉辦大型民俗活動是豐富旅遊內容、吸引遊客、旅遊推廣的有力工具。而彝族史詩,故事豐富,可以改編成大型的舞臺劇,彝族的歌舞、樂器表演等都可以助力發展本地的特色演藝產業。彝族的服裝、刺繡和紡織工藝,可以培養民族的服裝設計師,將民族特色融入時裝設計,舉辦民族時裝秀進行推廣,培養民族時裝產業發展。喜德本地的彝族漆器,具有一定規模的傳統民間藝人,但生產規模小,產品適應性差,可以建立產業扶持機構,推動市場開發和生產工藝升級,讓彝族漆器進入藝術品、工藝品和日常生活產品市場,擴大市場空間,打造成本地的特色產品。其他有潛力的民族特色產品包括釀酒、銀器、首飾等。

特色文化的吸引力,正是喜德打造旅遊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喜德必須恢復傳統文化的建設,並進行發展創新。

④加強教育,提升本地的人力資源水平

教育水平低下,人口素質不高,顯然是制約喜德發展的重要因素,喜德必須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提升人口的生產力,才是喜德取得長遠發展的基礎。

針對喜德基礎教育的現狀,在拆校並點的同時,一定要改善學生的上學條件,特別是住宿和交通條件,如儘量滿足學生的住宿需求,為學校配備校巴等基礎配套。當然,更重要的是提升教育質量,當前,除繼續發揮支教的功能外,喜德更應該注重培養本地的教師,與外地學校與外地優秀學校多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通過引進來,走出去逐步提升本地師資水平。

另外,喜德轉型大力發展旅遊業,必須要加強本地就業培訓,讓本地居民更好的實現就業轉變,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旅遊業的發展需要足夠的服務人員、藝術表演人員、以及司機、廚師、導遊、講解員等專業崗位,喜德需要建立完善的就業培訓就職,促進本地居民職業技能的提升,幫助他們走上新的崗位。同時,也要鼓勵和扶持本地居民發展旅遊新型產業,特別是鄉村居民,對開辦農家樂、民宿等自營產業提供創業輔導,資金支持,以及提供標準化服務規範指導,對栽培特色經濟作物提供技術和市場流通支持,加速鄉村居民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以上,是本次喜德考察後的一些初步思考,通過發展旅遊業的引擎作用,為喜德乃至大涼山的經濟發展帶來轉變,顯然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可操作性,但面對的困難也較多,任重而道遠,有賴於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愛和扶持,祝願大涼山地區的同胞早日擺脫貧困,邁向新生活。

——END——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

實戰讀本

中旗戰略諮詢·核心文章

最新分享:

仁科診斷:

仁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