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無一例外是2018年最好看的片子之一,原因是這部電影類型鮮明,屬於現實主義題材,由真實故事改編。在現實主義影片被印度韓國所壟斷的當下,我們終於揚眉吐氣拍出了同樣精彩的電影~~~何謂現實主義影片?第一,這類型電影的主角絕不是臉譜化的人物。第二,是非對錯是混淆的,道德根本無從評判。第三,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這種反映現實的電影在一定意義上能夠推動社會進步。於是,這種亦正亦邪的主角以及界限模糊的道德觀足夠反映真實,以致於能揭露人生蒼涼的底色,人性的自私與利他,並教人感同身受淚流滿面。

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程勇的設定正如徐崢在發佈會上所說的那樣——他是“治癒小隊”裡唯一一個渣男。程勇是一個無利不貪的保健品小商販。相比於“治癒小隊”的其他成員賣藥是為了自己的親人、病友、教眾或者只是同病相憐之人,程勇所作所為顯然是“金錢至上”的利己行為。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蠅營狗苟的“小市民”卻完成了“藥神”的進階:從賣藥賺錢到最後不惜以身試法。這樣看來,“我不是藥神”這個片名倒是合適得很,因為程勇身上所散發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因為看到呂受益為了不拖累家庭而了結性命,看到彭浩為自己頂罪卻因車禍命喪黃泉,看到被拘捕的病友們為了掩護自己而下跪,完全是出於邁不開良心那一關程勇才會做出如此選擇。因為程勇有血有肉,有私慾也重情義,從來不是命定的救世主,也不過是肉體凡胎,觀眾對這樣的主角才不會疏離感。如果你和他有相同遭遇,也許你也會做出和他一樣的選擇。影片在去英雄化、去傑克蘇上做得堪稱完美。

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影片的現實主義特色還體現在了模糊的道德界定上。影片中,主人公以及他的“治癒小隊”走私的叫做“格列寧”的印度假藥是侵犯了瑞士研發方的知識產權的,並且藥效也只有正版藥的99.9%(也就是也有人吃假藥吃死的風險)。可是當這麼一款藥品沒有納入醫療保險,病患們若不傾家蕩產就只能坐以待斃。程勇代購格列寧這一行為,於法是觸犯了國家的假藥罪,侵犯了瑞士製藥公司的知識產權;於情卻拯救了成百上千吃不起正版藥的病患,讓他們的人生重見希望。整部影片在“法”和“情”中盤桓,製造了無數的衝突和矛盾,讓人的心懸而未決:我們明知道程勇一定會繩之以法在潛意識裡卻希望程勇能無罪釋放。影片中一大矛盾綜合體就是週一圍飾演的警長。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面,他個人立場逐漸從代表法的一方警署向代表情的一方“治癒小隊”傾倒,在最後實在抵不過良心的煎熬,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對於假藥販的追捕。這部現實主義電影中,沒有非黑即白的道德觀,只有不同立場的針鋒相對,於是更加貼近這個充滿矛盾的複雜世界。

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一經超前放映,它就被與《熔爐》、《素媛》以及《辯護人》對比,有觀眾將影片定義為“中國版的《熔爐》”。首先,《我不是藥神》是否是中國版的《熔爐》,我不敢苟同,中國還達不到韓國那樣善於利用民主的力量靠輿論監督社會的公平正義(甚至是推動社會的進步),無法復刻《熔爐》的成功。但有一點需要承認的是,《我不是藥神》能從尚不夠完善的醫療體系中取材,能關懷這麼一群中下層的“因病返貧”的人群,能將高速發展中的中國一些社會積弊擺在檯面上給觀眾看,就是難能可貴的。中國從不缺溢美之詞,缺的是逆耳忠言。如果有一天多艱之民生能被重視改善,社會積弊得以掃除,也便對得起那一句“無悔入華夏”了。

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再說到現實題材影片,華語片中也有現實題材的片子,比如說《嘉年華》、《搜索》、《海洋天堂》、《盲山》、《盲井》,只是它們中的大部分只以文藝片的方式匆匆出現在了熒幕上,還沒有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而韓國以及印度的現實主義影片卻已然蔚然成風、各成一派,併為社會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相比之下,中國現實題材影片有待被重視,有待崛起。

一部精彩絕倫的《我不是藥神》

最後,《我不是藥神》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片子,中國需要這樣的片子,從毫無矯揉造作的主角設置到難以用道德評判的是非觀到影片背後戳到成千上萬中國人的痛處的社會議題。也真誠希望《熔爐》那樣四兩撥千斤地以輿論去推動社會進步的電影案例可以在中國發生。真誠祝福中國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