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彩紛呈的美女稱謂,你知道幾個?


如今,“美女”這個稱謂,語義逐漸泛化,是社交時一種禮貌的讚美,一種表示友好的交際策略。其實,美女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

如碧玉、玉女、玉娥、玉姝、玉妃、玉兒、璧人、玉容、玉真、驚鴻等。“碧玉”原為澄淨、青綠色的玉石,後用來比喻年輕貌美的婢妾或小戶人家的美女。

蛾眉、青娥、粉黛、紅粉、紅袖、紅妝、紅顏等。“蛾眉”、“青娥”為女子細長彎曲的美麗眉毛;“粉黛”、“紅粉”為女性的化妝用品;“紅妝”指女子的盛妝,因婦女妝飾多用紅色,故稱“紅妝”;“紅袖”指女子的紅色衣袖;“紅顏”指年輕人的紅潤臉色。這些詞語被借用來指稱女子容貌的美麗,稱謂美女的代稱。


美女稱謂的容貌美,除了上述列舉的整體容貌之美外,還有一些詞語借用女性臉上的妝容或眉毛等來指代美女,如:蛾眉、粉黛、紅粉、紅妝等。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因以“蛾眉”、“青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後借指女子容貌的美麗,後發展成為美女的代稱。“粉黛” 本指婦女塗在臉上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紅粉”則是胭脂,均為化妝用品,後用“粉黛”、“紅粉”喻指美女。

古代女性的漂亮往往與年輕有著緊密的聯繫,十二金釵之年,十三豆蔻之年,十五及笄之年;十六破瓜年華,二十桃李年華等等。這裡所說“青春美”的是指語義側重於年紀較輕的美女,有“嬌娃”和“少艾”等。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女子的內在美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的影響,側重女性內在美的稱謂難覓蹤影,只有《詩經》裡流傳下來的的“淑女”、“靜女”兩個。“淑女”指賢良美好的女子,而“靜女”指嫻靜、文雅的美女。

古代的美女稱謂的貶義主要表現為“紅顏禍水”之說。妲己惑亂使商紂王滅亡;褒姒一笑讓周幽王慘死;楊貴妃受寵造成了安史之亂;陳圓圓被掠導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些美女稱謂就帶上了貶義的成分,如:“尤物”、“妖女”、“妖嬈”、“妖姬”、“妖豔”等。

當代語言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美女稱謂:“型女”、“索女”、“花瓶女”等,都是指美麗的女性,但側重點不同。如“型女”偏重於姿態和魅力的美,該類美女講究個性、自我,追求生活品位和時尚品牌;“索女”偏重於像繩索一樣修長且有波浪式曲線的美;“花瓶女”偏重於有外表、沒內涵,好看不中用,只能像花瓶一樣做擺設的外在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