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祈求團圓的意念深藏在中華民族每個人心靈深處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根據節日時間,又稱為“秋節”“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根據節日活動,又稱“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無論是起源還是習俗,中秋節都是我國傳統節日中與月亮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中秋節起源於唐代民眾的賞月之風,由中秋的月圓而及人圓,圓的物象營造圓的氛圍,成就了中秋團圓節的獨特氣質。

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中秋的團圓至遲在宋代已從個人的悲歡離合上升到國家的層面。在當下“分離”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社會環境中,中秋節充滿和美的濃濃人情,給我們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撐。如今,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之情,亦寄託於中秋明月,包蘊於中秋團圓的內涵之中。

中秋節是一個浪漫唯美、歡慶豐收的節日,祭月賞月是中秋節的標誌性習俗活動,欣賞月亮,就是欣賞自然之美。秋收季節,瓜果飄香,親朋好友之間饋贈月餅、闔家團圓、共賞明月,又增加了中秋的人情之美。


對於中秋節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有很多種看法。但一般認為,唐朝已有中秋節了,並且還有各種相應的慶祝活動。到了宋朝,市井文化興盛起來,很多節日都過得紅紅火火,中秋也不例外。雖然祭月儀式從先秦到明清都在秋分,但老百姓往往把賞月和祭月結合在一起,在很多年裡“中秋”跟白露是連在一起的,有一個原因就是,秋分有時看不到月亮。中秋節在當代作為一個法定節假日是從2008年開始的,但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民間一直在過。

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並稱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中秋節處在仲秋時節,稻穀成熟,花果飄香,是圓潤與豐收的節日。傳統中國文人對中秋節的自然物候、月相、農事與人情特別關注,留下了很多歌詠中秋的詩文,讓中秋節成為特別文藝的節日。節日往往與節氣關聯,它在時間意義上是自然時序的人文符記。節日是日常生活的節點,人們常常會因為節日時序所觸動其內在情感,出現懷人、感時或歌詠自然、人事等節日意緒。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各個民族的詩人大多會見月生情。月亮是詩人抒發情懷的載體,以月亮為主角的節日自然是充滿詩意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的兒時記憶與當今的我們是相同的,直到有了一定的年齡及閱歷,才會有寄情於明月的事情。李白在一箇中國的江南之夜,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才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慨。


有關中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比如唐玄宗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說,在唐朝已經廣為流傳,其中《太平廣記》卷二二“羅公遠”條和卷二六“葉法善”條均有記載。這個故事闡說了《霓裳羽衣曲》的由來。類似的傳說很多,都有很強的人文色彩和趣味性,這些傳說本身也使得節日在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內得以流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民間有很多跟中秋節有關的傳說。比如,嫦娥奔月的故事,至少是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主要有四種。一個是被逼無奈版,一個是拯救百姓版,一個是后羿負心版,一個是獨吞仙藥版。這些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就是好人得好報。如果嫦娥是為老百姓著想的,她昇天後就會過著一種讓人懷念的幸福生活,反之,則會過著寂寞悽苦的生活。中國的民間神話故事大都如此,善惡分明又豐富多彩,關於節日的傳說故事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