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衆第一眼?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作者 / 曹樂溪

“愛奇藝把播放量關閉的那天我特別興奮,恰好我跟郭靖宇導演在一塊兒,我說愛奇藝這個好厲害,差點忍不住想給龔宇總打個電話。”

在愛奇藝舉辦的內容熱度溝通會上,靈河傳媒CEO白一驄的一席話直接逗樂了全場觀眾。

郭靖宇痛斥收視率造假的言論尚未平息,今天上午一篇關於買收視率的報道再次刷爆朋友圈。不僅電視臺已經淪陷,相對公平的視頻網站也遭受刷量詬病,唯流量論下的內容創作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今年9月愛奇藝率先宣佈關閉前臺播放量,推出內容熱度作為新的衡量標準。一時間輿論譁然,“我們收到業界很多反饋,”愛奇藝數據研究院院長葛承志坦言。“有誇愛奇藝有勇氣的,也有產生質疑的,說我天天扒愛奇藝的播放量,給客戶出數據的,以後怎麼辦?”

看起來格外抽象的內容熱度,到底怎麼計算?播放量沒了,熱度值是不是照樣能刷?後流量時代,用戶和內容從業者、廣告主判斷好內容的依據是什麼?來自愛奇藝平臺和影視行業產業鏈各環節代表的暢所欲言,或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惑。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內容熱度對短劇

新劇、圈層爆款是利好

到底什麼才是內容熱度?在愛奇藝關閉前臺播放量、開啟內容熱度指數的一個月後,愛奇藝CTO劉文峰給出了明確定義:內容熱度是客觀反映內容當前受歡迎程度的指標。

簡單來說,相比播放量這個單一維度,內容熱度通過觀看人數、分享人數、彈幕、播放完成率、輿情等多個維度對於內容進行更為綜合的評價與考量。劉向峰將這些維度總結為觀看行為、互動行為和分享行為三大類指標,“他們均來源於用戶行為分析,內容播放量只是用戶行為的一種。”

“整體上,我們會考慮更能反映用戶對內容喜愛的指標。”劉向峰舉例,“比如熱度裡面正片播放行為,要高於片花播放行為對熱度的貢獻;近期觀看比很久之前觀看,貢獻的熱度要高。”

在娛樂產業看來,這樣的變化對於四類內容將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

1.用戶覆蓋更廣的內容,熱度值容易高。劉向峰拿正在熱播的《橙紅年代》與《娘道》進行對比,如果單就累計播放量或收視率而言,《娘道》應該更勝一籌,但在愛奇藝的內容熱度上卻略遜於《橙紅年代》。

“這是因為通過數據監測,《娘道》的受眾群偏窄,而且年齡層偏高,產生的互動較少所致,”劉向峰解釋。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2.內容得到的用戶反饋,會直接體現在熱度上。比如《延禧攻略》和《小豬佩奇》都算是各自領域的爆款內容,甚至後者累計播放量更高一些。

但《小豬佩奇》的受眾年齡偏低,對於內容的評論採贊等反饋,顯然不如《延禧攻略》產生的互動多,這在內容熱度上也會體現出來。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3.新內容得到推薦的機會更多。傳統的播放量排行榜單純依據數據統計,但拿已經播出一個月的劇集和剛上新劇集對比,顯然並不公平。

如果說播放量是累加概念,那麼內容熱度更看重動態的當前表現,因此在愛奇藝的熱度統計上,正在播的《橙紅年代》熱度值要高於已經播完的《延禧攻略》。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在這方面,直播的一些模式可借鑑,”白一驄認為。“他們給到的是周榜,只有保持持續活躍的優質內容才能在榜單上長期存在。熱度實時更新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減負,我們只需要把內容做好,其他的不重要。”

4.垂直圈層內容和短劇集,有望脫穎而出。傳統情況下,長劇集累計播放量更高,在新的內容熱度體系內,如果短劇集的UV覆蓋高,或者彈幕和評論量比較高,則很有可能會超過長劇集的熱度。可以說,這種做法對於內容的評價更加公允,而不會受到劇集長度的影響。

據介紹,愛奇藝平臺首頁個性化推薦的算法和熱度算法,在底層技術上是相通的。有更多用戶互動、用戶覆蓋的內容,也會推薦給更多想看的用戶。這有助於人們將焦點focus在內容本身和用戶上,對創作者而言也可以專注做好內容,而不是被播放量和流量捆綁。

“我們在第一線,深受播放量和收視率之苦。以前做劇不做長不行,因為短劇的播放量肯定不如長劇集,”白一驄對此深有體會。“如今播放量不再是唯一指標,有助於真正的好內容走到臺前。”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刷量成本急劇增加

內容從業者擺脫流量束縛

告別唯播放量論,對於內容行業上游的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作為最早入局互聯網內容的從業者之一,白一驄坦言最初入局是因為相較於傳統媒體,互聯網的播放環境更為公平公正公開。然而,“2014年做網生內容過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現在上線不到2小時沒過億就很奇怪,動不動播放量就100億了。我們真有這麼大的增長嗎?短短几年播放量的百倍增長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刷量最壞的影響是劣幣驅逐良幣。白一驄爆料稱,去年有部劇播放量幾乎超過《老九門》,但在輿論熱度上完全體現不出來。“我們看後臺數據發現,大概(真實播放量)要除以20。後來那部劇的姐妹篇大概沒有宣傳訴求了,連5億播放量都沒過。”

白一驄也有過困惑:“我一度還和平臺製片人溝通說要不我們也買點?他們說不要買,因為後臺都能判定出來是不是刷量,自欺欺人的東西讓我們身受其害。”

用內容熱度替代播放量做參考後,曾有媒體質疑並無效果,因為熱度理論上也可以刷。關於這一點幾位嘉賓都認為,刷量的可操作性被大大降低,正如白一驄所言,“播放量是最好刷也是最便宜的,而刷彈幕、刷評論都挺貴的,刷會員就更貴了,你絕對會入不敷出”。

其實在數據改革前,一些內容創作方早已不再唯數據馬首是瞻,而是更看重彈幕評論、會員轉化等維度的參考。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網絡電影,據新片場CEO牟雪介紹,由於商業模式和網劇、網綜不同,網大一開始就是完全to C的,比起播放量更看重的是分賬票房,這些數據在去年早些時候,愛奇藝已經與貓眼合作,開始公開平臺網大分賬排行。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如今播放量變成內容熱度,對於網大的票房其實沒有什麼影響,”牟雪表示。“新片場主要做網絡電影和分賬網劇,更看重愛奇藝付費會員的有效觀看。因此我們對愛奇藝後臺數據是比較依賴的,目前能夠看到每分鐘收視指數是上去還是下來了,周邊營銷和投放哪些效果是最好的,用戶畫像和內容熱度曲線是怎樣的。這些對於內容創作非常有幫助。”

“之前的問題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數據水、播放量虛高。”作為第三方數據公司代表,雲合數據CEO李雪琳並不諱言。“其實不同平臺之間的播放量本來就不具備可比性,談到2017年最火的網劇是誰,都會產生極大分歧,如今愛奇藝如今把這種不可比顯性化了。在播放量差異被顯性化的背景下,大家可能會對第三方數據有更多依賴。”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播放量將死

全面付費時代來臨?

看到這裡,其實很多人已經能夠理解從播放量轉向內容熱度的邏輯:除了讓內容從業者擺脫流量束縛,對愛奇藝等視頻平臺而言,由流量時代轉向全面付費時代也是必然。

其中的一個轉變就是直接關閉前臺播放量,因為顯示播放量對C端用戶而言,只會增加他們選擇“想看”什麼的參照維度,這是唯流量的邏輯;而平臺希望的,是讓用戶選擇“不想看”什麼,讓好內容站出來說話,因此一個內容播完自動跳轉至下一個內容即可,通過智能推薦讓用戶與內容產生更精準的鏈接。——正如Netflix等海外流媒體,也從來不會公開播放量一樣,好內容總會脫穎而出。

唯一可能產生困惑的是廣告主,因為傳統投放廣告的思維必然是A內容好於B內容,他們才願意買單,播放量是最直觀可參考的數據。在後播放量時代,拿什麼營銷數據提供給焦慮的金主爸爸們?

“我剛開始接到通知時第一反應是完了,以後播放量破億圖沒了,我拿什麼向廣告主宣傳?”愛奇藝副總裁陳宏嘉笑道。“但其實後來仔細思考,其實這反而提供了更多宣傳維度。

比如我可以告訴廣告主:這部戲已經被收看了1.5億個小時,它在我們的實時熱度榜單上已經霸榜10周,或者這部戲有多少人看完了,而有多少人只看了1分鐘就關掉。這些數據更能顯示內容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


關閉播放量後的劇集時代,靠什麼抓住觀眾第一眼?


他表示:“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消費者內容選擇的轉變,播放量已經不是他們很在意的標準。

比如為什麼會去看《延禧攻略》,這是因為新媒體上一天大概會有1.2萬篇內容在談論它。這些數據,都是我們可以拿來運用的東西。”

另外葛承志也告訴媒體,廣告主最先看到的是營銷方案中對其承諾的廣告播放量,“比如在這個內容上,我一定會播出你多少萬的CPM的廣告貼片,但內容播放量不會在合同里約定。一旦客戶簽約,他始終能看到後臺的專屬播放量。”

據娛樂產業(ID:yulechanye)瞭解,後續愛奇藝還會公佈一系列包含更多維度的數據榜單,如實時風雲榜、熱度趨勢圖等等,為行業上中下游的從業者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為用戶提供更投其所好的內容。

“對愛奇藝而言,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與行業內達成共識的同行一起合作,建立公平完善的的數據信用體系,”葛承志最後總結。“標準的建立只是一個開始,執行標準的人如何認定,執行信用體系的公司如何良性競爭,儘量避免徇私空間,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可以明確的是,把水攪渾的空間是越來越小了。商業模式的變化,正在逐漸促使影視行業自清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