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秋亞:憶母親

亢秋亞:憶母親

我的母親樊春娥,生於1930年6月,她的一生是坎坷多難的,她出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從小沒了父親,只與外婆相依為命,十七歲那年就被剛剛失去孃親的父親娶回了家,從此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

從我記事起家庭就很清貧,家裡經常青黃不接,生活困難。儘管家庭日子艱難,母親卻從沒虧待過爺爺。她每天都要給爺爺開小灶,另做一點白麵條,另蒸幾個白麵饃,做點較好點飯菜,等爺爺吃過後,我們再下點雜糧面,吃點純粗糧蒸的饃和家裡醃製的鹹蘿蔔條。母親常對我們說爺爺年紀大了,消化不好,應該讓爺爺吃的好一點……我們姐弟四人當時也很聽話,誰也沒有想過要分掙母親對爺爺的孝心。

記得爺爺在70歲那年得了場黃疸肝炎,別人都說這病傳染性強,母親卻一日三餐守在爺爺的病床前給爺爺喂湯喂藥,用心照顧。在母親的細心照看下,爺爺奇蹟般的康復了,直到83歲那年才含笑離去……

外婆是72歲病倒的,一直處於植物人狀態,母親沒日沒夜守在她身旁,定時翻身換洗,按時喂水喂藥,直到一年後老人過世。

爺爺、外婆去世後,我姊妹們相繼成家,父親也從外地退休回家。按說,母親這回該過幾年清閒舒心的日子了,可母親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她又主動要求父親到西安把我的大娘即她那80多歲的老妯娌接回家來住兩年。她說:“老嫂子年齡大了,常住在女兒家,也有住膩的時候,再說,人老了就會戀老家,這兩年家裡生活條件好多了,讓老人回來住些時日……”。在大娘接回家的日子裡,母親對大娘象親婆婆一樣看,有熱湯熱飯先給她的老嫂子端,兒女們帶來好吃的東西先給老嫂子嘗,她天天為老人熱水泡腳,定時為老人洗頭剪甲,拆洗衣被,大娘逢人就誇她這個妯娌待她實在是太好了,就是她的親閨女也沒法比……一次,大娘病倒了,是母親親自買藥、熬藥、喂藥,床前床後小心照顧。等大娘康復後,她卻因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病倒了。就這,她也沒去信告訴大娘的女兒,直到兩年後老人順利返回西安。

母親一生和鄰里的關係非常好,誰家有事她總是第一個到場幫忙。記得那時我和姐姐從縣城回家看望母父時,母親總要挑上幾樣點心、水果讓我們到隔壁去看看腦血管病後遺症的老鄰居。她說人一有病,心就窄,就會感到痛苦孤單,讓我們常過去和老鄰居聊聊天,拉拉家常,讓她寬寬心,我們都一一照做了……

母親的心中永遠只裝著別人,從沒自己。那時,每當看到風雨中母親佝僂消瘦的身影時,每當聽到母親長期勞頓成疾的咳嗽時,我真心疼的想哭;當我無意中觸摸到母親那兩隻常年乾瘦如柴,佈滿小血口的手臂時,我的心快碎了,這哪裡是兩隻手呀,這分明像兩塊千年的老榆樹皮。我常常在心裡埋怨母親:你總是心疼東心疼西,心疼上心疼下,為什麼從來就不知道心疼一下自己,你這樣虧待自己究竟圖個啥……

有一年冬天,當鄉(公社)領導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在鄉親們的簇擁下,敲鑼打鼓,親自將五星級文明家庭的牌匾地掛在我家大門上時,我才從母親那佈滿皺紋的笑臉上讀懂了一切:為媳圖個賢孝、為妻圖個賢惠、為母圖個慈愛,為人圖個賢德……人常說做人難,一輩子做好人更難,母親雖識字不多,卻能用簡單的言行在這千人萬人難以通過的考卷上寫下令人折服的答卷,凡是認識母親的人沒有一人不砸著嘴說:“樊春娥,真是一輩子的大好人那。”

天下最敬好心人,別看母親一生平平常常沒有驚天動地之舉,但卻得到了村裡人的敬重。在她去世的那天,半村的人都來祭奠她……當消息傳到患有半身不遂的老鄰居家,她不顧別人的阻攔,用了近一個小時的功夫挪步到靈堂前,伏地大哭,說她失去了一位最好最好的貼心人啊……當惡耗傳到西安時,我那90多歲高齡的大娘更是泣不成聲,她哭著說:老天怎麼不讓她這把老骨頭去頂弟媳婦的命……是啊,這怎麼能不讓人難過痛心,母親那年才62歲。

母親去了,村裡人都說母親把一輩子的情和愛都留給了這個村子,於是大夥決定把母親安葬在挨村的南嶺子上,說哪裡叫九里山,地勢最高,讓母親能看到村子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出殯那天,送行的人很多,個個悲痛萬分;天雖然陰沉沉的,卻似乎硬屏著呼吸,遲遲不肯下雨,直到母親安葬南嶺子後,大雨才嘩嘩啦啦地落了下來……瞧,這人哭天也哭,樹泣鳥也悲,一位平平凡凡的農家婦女走了,卻能給鄰舍鄉親留下這多悲傷和缺憾,這能說人間無一回報嗎……

今天,為了弘揚家庭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為了社區居民都能更好的尊老愛幼、孝老愛親,我再次追憶我的母親,是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繼續傳承中華美德,人人都爭做道德的楷模。讓社區因擁有更多的善行而和諧;讓家鄉因擁有更熱烈的互愛而美麗;讓我們的人生因激發社會正能量而精彩。

亢秋亞:憶母親

作者簡介

亢秋亞:憶母親

亢秋亞,網名春雨灑灑,河南靈寶人,靈寶作家協會會員,喜愛文學,先後在《豫西報》《三門峽報》《西部晨風》《金城靈寶》《靈寶原創》《燕山原創》《今日頭條》《河南文苑》等媒體發表圖片信息,社區人物,遊記,散文,詩近300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