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在《小時代》系列和《爵跡》被觀眾痛批及嘲諷後,郭敬明的又一部作品被搬上了大熒幕。不同的是,這次是最世團隊的另一位靈魂人物落落操刀。從風格和宣傳來看,落落作為女性的心思縝密還是顯然不同於郭敬明的自戀和任性。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悲傷逆流成河》原著是什麼呢?青春,傷痛,墮胎,多角戀,是敏感的年紀多愁善感的共鳴和未知的世界浮誇或理想的變形。郭敬明細膩的文筆善於捕捉、放大最為細微的情緒,美化青春的陣痛,極易引起平凡高中生初中生的共鳴和嚮往,同時具備快節奏的敘事、高度衝擊力的劇情反轉以及“非死即傷”的人物結局,往往能吸引許多讀者。與“鄙視鏈”裡更低一級的純粹“瑪麗蘇”式少女小說比起來,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加貼近生活的元素,文字也更具美感,然而這層所謂的“現實感”只是經過濾鏡處理後的假象——慘的主角為慘而慘,世界永遠是殘忍而悲傷的,而即使是所謂的底層身份,也帶著上海弄堂出生、隔壁是美少年青梅竹馬這樣標準的文藝氣息。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將人物情感和糾紛為中心的原著改編成“校園暴力”為賣點的電影,修改了容易引起爭議的墮胎、多人連續自殺戲份是落落的精明之處。一來更符合社會價值觀,二來可以強行拔高原作的立意,放大原作中不同於市面青春小說的“現實”和“凌厲”之處,將國產青春片拖出膚淺的多角戀情情愛愛的困局。選角是另一個高明之處,辨識度強、爆發力十足的任敏,演技流暢自然、自帶喜感的辛雲來,都給電影加分不少。儘管在這方面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和生硬的劇情讓其他幾名主角的存在都稍顯尷尬——電影中唐小米放下手機一秒“黑化”的場面讓人跳戲以巴啦啦小魔仙為代表的兒童劇;始終處於集體形態、是非不分、毫無人格卻熱衷於推動劇情的“同學們”形象單薄得讓人同情。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故事基本脈絡是意外患上性病的女主角易遙受到校園暴力、開始在男二的幫助下抵抗、最終無法敵過世界的惡意跳海以自證清白。另一條線是易遙與青梅竹馬的男一、男一新交的女朋友以及男二之間的感情糾紛,可惜的是電影在整體劇情安排上呈現出明顯的乏力感,男一的存在逐漸邊緣化,兩人之間的情感不了了之,前期二人的微妙關係卻又佔去了太多篇幅,以至於理應著重描寫的“暴力”畫面濃縮得讓人分不清是現實還是人物的臆想,讓人難以產生代入感。此外,大段大段的唯美畫面影響力敘事節奏,卻又沒有產生應有的帶動情緒的效果,這也許與導演的功力不足有關。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然而,不得不承認,《悲傷逆流成河》能拍出這樣的效果已經是出乎意料了。電影讓人記住了那個眼神痛苦的易遙,在大段的獨白中被喚醒了內心深處那個卑微的自己以及無數個無助而驚懼的時刻。電影在春花秋月之外,好歹也算是諷刺了集體無意識的暴力行為,嘗試揭露社會的網絡暴力、校園冷暴力、甚至植根於人性不負責任的作惡行為——儘管電影的呈現方式過於粗暴直白而顯得空洞膚淺。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戀愛和校園暴力就不夠青春?


好的電影,總是不會主動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哭,直接把大道理鋪滿整個屏幕,而是剋制地呈現、用電影語言引導,這是兒童故事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和讓人反覆琢磨、品味的文學經典之間的差別。明顯的是,就算把立意拔高,《悲傷》仍然不能成為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