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麼心理?

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麼心理?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熟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絕,但一遇到陌生人就表現得很木訥,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其實這種情況很普遍,要想搞清楚,還得從人的內向、外向的性格氣質的生理特徵說起。

01

大腦決定外向或內向

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表面上因為性格,但是深層次是因為你的大腦習慣向你發出什麼指令:衝刺還是觀望。

大腦說:衝啊,別怕!別後退!你會外向、健談一些,也會敢於在公眾場合發言。

大腦說:不行!觀察一下,別誤判形式!你就會更仔細的觀察環境、揣摩別人是怎麼想的或者把自己退縮到一個相對安全的領域。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指令呢?大腦發出不同指令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嗎?

原來,大腦中分泌的遞質不同,攜帶的指令就不同。

有一種謹慎、嚴謹(慫)的遞質:乙酰膽鹼

它很謹慎,面對新情況,它的第一反應是:“STOP!讓我思考下,先觀望下”。

這就是為什麼你面對女神時,明明超級想搭訕,但就是邁不出去那一步,是因為你的大腦在告訴你的四肢:“別行動兄弟,看看情況,別魯莽!”

另一種浪到天際的遞質:多巴胺

這種遞質就厲害了,浪得要命了,它的宗旨只有一條:“衝啊!別退後!不服就幹!絕不認輸!”

你的大腦哪種遞質分泌的多,你就會展示出什麼樣的性格和表現。因此把性格完全歸咎於心裡因素也是不全面的。值得關注的是“多巴胺”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激素,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會分泌很多的多巴胺,這就是為什麼戀愛時為什麼戀人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

02

害羞、害怕尷尬是正常現象

筆者見過很多內向的人在特定場合中巴拉巴拉說個不停,也見過內向的人不斷鍛鍊自己,能夠出口成章地發言。也見過自信的小夥伴逐漸變成一個沉默的人。外向或內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那外向一定就好嗎?

簡單地根據外向或內向來評判性格好壞並不全面、科學。

內向的人通常更加細心、有洞察力和執行力。相比和其他人溝通、社交,內向的人想喜歡自己研究或看書學習。在很多領域內向的人能帶來更多的創造性成就。

03

面對熟人和陌生人,大腦運行機制不同

我們面對陌生人和熟人為什麼會產生區別呢?

大腦相當精密,面對熟人和陌生人,大腦運行了兩套機制。

美國心理學大咖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解釋:人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啟用的是習慣思維。面對熟人,大腦直接啟動了系統1,在比較舒服和習慣的情況下,人不會設防,講起話來也就跟平時說話一樣,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說什麼說什麼。當遇到陌生人時,大腦裡面沒有設定好的與其相處和說話時比較慣用的模式。

這就需要啟動系統2,但系統2通常比較懶,只有在大腦啟動系統1沒有找到慣用的路徑後,才會啟動,這當然要耗費一定的時間。

所以面對陌生人,我們不可能反應那麼迅速,對話時不會那麼自如。用常人的理解就是比較內向了。

04

學會正視自己的性格

1、陌生人面前內向和熟人面前外向的性格理論解釋

根據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性格的外向和內向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精力來源和互動方式。外向的人一般將注意力聚集在外部世界和同他人的交往上,比如聚會、聊天、討論;而內心的人更多將注意力聚集在內部世界,傾向自己內心體驗,比如自省,獨立思考和看書等。

2、與熟悉的人侃侃而談就一定是外向的嗎?

外向的人與內向的人和熟人交流,並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依據,比如,內向的人同樣和自己熟悉的朋友同事聊起來也是侃侃而談,你能判斷這人就外向嗎?顯然不能,這是一個假象。

3、陌生人前內向,熟人前外向的正確的理解

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其實這就是一個人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的問題。那麼從這一點上來說,通過與陌生人交流這一生活場景才是更容易判斷一個人內向和外向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說,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其實是內向性格的一種正常不過的表現而已。

一直都在聽別人用自己所謂的經驗和閱歷來教育我“要開朗,多跟別人交往”“這是社會,你必須要習慣”。但是我一直在想,這些人的所謂經驗真的適合我嗎?這個社會的風氣我就必須要順從嗎?我無法忽視面對人群時內心的疲憊和不安,也沒辦法遺忘跟別人互相客套時心情的煩躁和陰鬱,畢竟過多的社交只會讓我感覺頹喪難受。無論我怎樣向別人解釋我的性格,他們大多也只是嘲笑“那只是一個藉口,你還是不成熟。”

無言以對,只能說,我只是內向,但這並不是缺點,既不需要改正,也不需要被評頭論足。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