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從來都不來自「我比你更好」!

自信,從來都不來自“我比你更好”!

下面這個場景,也許你會很熟悉:

公司的選題策劃會上,領導問:“誰來第一個說說想法?”,其實你已經為此準備了許久,也有自認為不錯的點子,卻遲遲不敢開口說話,你告訴自己“等等,別做第一個”。終於有人發言,你如釋重負,卻又有些責備自己“為什麼我總是不敢做第一個呢”?

同事顯得很輕鬆,很明顯,她並沒有特別精心的準備,發言也算不上精彩。

你在心裡給她打分,然後默默地補上一句:“他的方案,真不如我的出彩”。

可是,等第一個講完,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也相繼發言,你卻糾結在“如果我剛剛有勇氣第一個發言,沒準比他們都精彩呢!”

這樣想著,突然聽見領導說:“散會!”

你突然醒過來,靜靜地看著手裡精心準備的發言提綱,有些懊惱。“為什麼別人總是顯得自信滿滿,而我卻這樣畏畏縮縮,明明我有很好的方案可以講啊!”

是的,你就是辦公室裡最沉默、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其實你很努力,也有至少,不落於他人之後的才華。

只是,大多數的時候,你因為“不敢”,錯失了太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你甚至聽過領導在別人談起你時說:“小姑娘幹活挺踏實的,就是腦子不太靈活,想法不多!”

你覺得委屈,你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有想法、有創意,卻總是開不了口,更不明白,別人哪怕想法一般,準備不充分,也可以自信地侃侃而談。

可是,親愛的,自信,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一種能力,它並不來自於“我比你更好”!

而你,即使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也被自己的侷促與自卑打敗。

所以,今天我想和這樣的你聊聊,自信,究竟是什麼?

01

自信,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自信抑或自卑,都需要從生命早期的經驗來追溯。

埃裡克森把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孩子零到一歲半這個階段,孩子在人格發展上,最重要的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培養良好的信任感,就會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就會發展成為膽小懼怕的個性。

這種信任感,在生命最初的階段,來自於母親充滿愛的照料。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撫養者的依賴最大,如果在他們每每有需求的時候,母親都能以慈愛的方式予以滿足,孩子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在早期是對母親、對撫養者的信任,同時,因為早期與母親良性的互動,孩子會帶著這樣“友好”的模式與世界相處,相信世界也是可以被信任的。

另外,這種信任也包含著孩子對“自我”的信任。因為母親會照顧我、會對我笑,所以,我是可愛的——這是孩子最早期,對自我的認知。

埃裡克森說:“在這個階段中,如果兒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過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裡克森把希望解釋為“對熱烈願望的實現懷有持久的信念,儘管存在標誌生存初期的那種隱晦的迫切要求及憤怒。”

這種希望品質,會帶來孩子充分的解決問題的信心,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已經形成了基本認知“世界是可信任的,而我是被大家喜歡的。”

一個相信世界可信賴,並且自己被這個世界所愛的人,因為不需要擔心“需求是否會得到滿足”,便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可以輕裝上陣,不必畏手畏腳,他們著力解決問題,並且對能夠最終解決問題充滿信心。

此外,每一個孩子來到世界,最重要的任務是確認自我的存在,即“我是誰,我能做什麼?”,他們想要成為獨立自主的自己,她們通過“做”來完成這種確認,有強烈的渴望“完成”的動力。

因此,我們在一兩歲的小孩身上,看到他們有衝動自己穿衣、吃飯,繫鞋帶,看到母親洗衣服、做飯、掃地,也有強烈的慾望想要參與其中。這個時候,如果母親是鼓勵的、溫暖的、接納的,孩子會受到鼓勵,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是一個人最初“自信”的源泉,即“我能做”!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如何母親一直是溫暖、支持的,會強化孩子“我可以”的意識,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自信。

一個人,當他充分相信世界是友好的,自己是被他人喜歡的,同時,自己有能力做好想做的事情,這個人,必然是自信的。

02

並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

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闡釋了自信的真正含義:“人們所體驗的自信取決於他們可以獲得的信息中構建出的故事是否連貫。一個好故事的關鍵在於信息的連貫性,而不在於它的完整性。確實如此,你會常常發現,知道的信息不多會讓你所知道的更容易契合一個合乎邏輯的模式。”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腦子裡浮現出來的是,小時候參加考試前的場景。那些成績好的同學都在各自謙虛,甚至還抱著書本繼續完善,表示自己哪一科、或哪一個知識點複習的不好,相反,成績一般的同學卻顯得自信滿滿。

那個時候以為,成績好的同學太謙虛、甚至有些虛偽。越長大,才越明白,懂的越多,才更知道自己在知識的領域裡,還有多少不知,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

相反,知之甚少的人,因為所看到的世界太小,才更容易盲目自信,以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世界的全貌。於他們而言,太輕易便可找到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便更容易顯得自信。

所以,永遠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相反,懂得越多的人,才明白自己在知識領域、在探索世界的領域,有多麼渺小, 面臨著多少不可避免的侷限。

因而,懂得愈多的人,往往表現出來愈多的謙遜。

03

真正自信的人,會依據情境調整自信的程度

有一期《圓桌派》,馬伊琍談起陳道明老師說:“在《我的前半生》中,陳道明老師其實是來客串(一位料理店老闆)的,因為他的戲份、臺詞很少,很多時候是沒有戲的,但是他不去休息,就永遠站在旁邊看,不提意見也不說話,就看你們怎麼演。”

問及原因,陳道明老師表示:“表演是帶有那種年代痕跡的。你帶著那個年代感的痕跡,到現在的年代來演戲,很可能要脫節。所以要站在一個前輩的角度,但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來看正當年的人是怎麼演戲。”

是陳道明老師對自己的演技不自信?大概不是。是他懂得,時代的進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每一代的特質,他需要調整自己,以免不被這個時代落下。

在一個年輕人為主的劇組,選擇一個配角來演,然後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習者的位置上,去觀摩、去獲得新的成長。這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自信。

相反,那些看起來事事自信滿滿,事事強調“我能行”的自信,卻顯得有些脆弱和虛張聲勢。因為太自卑,因為太怕別人看出自己“不行”,所以,硬生生給自己裝上堅實的軀殼,催眠式的告訴自己、告訴世界“我能行”。這不是自信,相反,卻是最深的自卑。

真正自信的人,表現為從容,因為他對自己的認可來自內心,不需要他人來確認,所以,不會顯得用力過猛。同時,他們更加懂得,人無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可以”和“不能”。

所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調高自己的自信,高歌猛進地去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而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調低自信,去虛心學習,充實自己。或者選擇相信在這個領域內可以做好的人,去幫自己達成目標,都是可取的選擇。這並不是示弱,而是對自我清晰的覺知和評估。

擁有彈性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04

自信,是可以培養的!

如果你在生命早期,沒有獲得充分的信任感,如果,你此刻依然很自卑,請不用灰心,自信,是可以培養的。

首先,你可以通過努力,在某一領域突破,來樹立“自我感”。這種事實上的成就,會讓你在面對他人時更有底氣,就像馬雲並不會在姚明面前,因身高而自卑一樣。當你在某一領域獲得自信的源泉,它會讓你從心底相信“我能行”,從而把這種信心,擴展到其它領域。

其次,告訴自己:“我沒那麼重要”! 是的,我們不是要強調自己有多好多重要,而恰恰是要給自己鬆綁,跟自己說;你其實沒那麼重要。許多自卑的人,都以為全世界都盯著自己,很容易在做每件事時,都揹著重重的殼,這種無謂的負擔,並不會幫助你獲取自信。試想:當你面對一個500人的演講,緊張得手足無措,想想,大家都在忙著玩手機呢,我沒那麼重要!帶著這種想法上臺,會不會輕鬆很多?!

最後,你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小方法提高自信。比如,壓低你說話的音調,研究表明,當人們用更低的音調說話時,會感到更強大、更自信,而且更易於抽象思維。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 撒切爾早在科學界證實這個理論的前幾十年,就深喑此道。在她的政治生涯早期,為了獲得更多尊敬,她主動尋找發音訓練師,來幫助自己降低聲調。有些分析師表示,此舉給了她贏得1979年大選的機會。

所以,自信即是有所期,有所愛,卻不盲目。

擁有愛的底氣,相信世界值得被愛,相信自己被世界所愛,這是自信的底色。

懂得自己的侷限,不過度自信,並能夠根據情境,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自信的程度,這是自信者表現出來的最重要的特質。

願你,成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

文|若杉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