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前幾天,凱凱放學回家一臉興奮,原來他們課上講到了宇宙、行星的天文知識,這一塊他一直特別感興趣。只不過,他嘴裡一直叨叨著“八大行星”,我聽著不免奇怪。

“是九大行星吧,你肯定記錯了!”

“不對,就是八大行星啊,你看這教科書上白紙黑字寫著呢!”

我接過兒子的教科書一看,還真是寫著“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分別是……”。可是不對啊,我記得自己讀書那會,老師明明教的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什麼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啥的。

咋回事?我特意上網去查,結果——2006年,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原來在十多年前,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就已經被除名,只剩下了八大行星。要不是凱凱學校講到這個點,我還真不知道,原先在我心裡所謂的“真理”,居然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被推翻。

看來,我們學到的東西,包括孩子正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都不能說“這就是絕對真理”,因為它也有可能在一些年後被“更新鮮的真理”所取代。

01

世上並沒有絕對的真理


說到八大行星這個事,我就想起以前最早的時候,人類總以為地球是平的。

因為那時的人類缺乏天文、地理之類的知識,所以就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然而到了16世紀初期,出現了一位叫麥哲倫的葡萄牙人,他為了證實“地球是圓的”這個想法,帶領他的船隊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這次航行,完美地證實了——地球是圓的。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地球從平到圓,難道早時代的人類所知的全是錯誤的麼?並不是,因為一個時代的人所瞭解的信息,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科學發展和認知水平發展的結果。

在認知水平有更多的發展之前,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只能選擇去相信當前科學給出的結論。只有等下一次更科學、更權威的結論出來之後,才會證明先前人類所知的“真理”是錯誤的。

其實,社會在不斷變化,時代在不斷髮展,我們自己包括孩子現在所學的一切,未必就是絕對真理,它也有可能在某天被無情地證明——這是錯誤的。

因此,用質疑、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去學習,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是我們所有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還有個例子,相信大家看了會有更直觀的感受——最小的數字是多少?

在小學階段的時候,數學老師會在課上告訴學生,最小的數字是0。如果作業或者試卷上出現了“0是最小的數字”這樣的判斷題,學生打了“√”,這題就是答對了。所以,對小學生來說,0就是最小的數字。

到了初中,數學課上老師就推翻了之前的“真理”,告訴學生,在0以下還有更小的數字,那就是——負數。這時,如果考卷上再出現“0是最小的數字”這樣的判斷題,學生就需要打“×”,才算答對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不同的真理標準?就是因為學生所處的認知階段不同。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當你的認知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很多真理就相對簡單;當你的認知到了初中階段,可能就會接觸一些更復雜的真理;而等高中、大學,當我們的認知水平發展得更高,可能又會出現一大堆推翻先前所學的新真理。

在我們從小到大經歷的各個階段中,我們學到的其實都是正確的,只不過,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總有更準確的說法來重新定義原來的真理。

所以,我們教育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把思維拘泥在當前的知識裡,而是應該用更廣闊、更具包含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階段所學到的內容。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02

教育,應該是開放幷包含質疑的


還有一件事情也很有意思。

前些天,一箇中國朋友跟我吐槽,說孩子做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有道填空題“一( )珍珠”,讓孩子填寫量詞,她兒子就填了“一(顆)珍珠”。結果老師批改作業,這題旁邊畫了一個大紅叉,說答案應該是“一(串)珍珠”。

朋友為這事鬱悶不已,就算標準答案是“一串珍珠”,但“一顆珍珠”也沒錯啊,老師怎麼就非得依據標準答案來批作業呢?不是說現在倡導一題多解,倡導學生給出更多豐富的答案麼?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聽了朋友的吐槽,我除了寬慰朋友說孩子能給出不同的答案是好事,只追著標準答案去解題的孩子才堪憂,其他的也是無能為力。

像中國這種教條式的教學,不知道困住了多少腦袋靈活的孩子,扼殺了多少千奇百怪的創意。而所有作業、卷子的標準答案,則是毀滅孩子開放性思維的一枚重磅炸彈。

我真心覺得,教育,不應該是一門封閉式的學問。

在美國,孩子所接觸的很多課題與作業,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經常會發現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一些充滿創意的回答。雖然沒有標準答案的批閱工作會相對耗時,但美國的老師們顯然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那是與孩子豐富內心世界的一次次碰撞。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這樣的教學模式,或許對孩子來說才更具教育意義。它能幫孩子們打開思路,讓他們敢於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而不用受限在死板的標準答案中。

然而,國內的教育很多時候都缺乏開放與包容的態度,阻止了孩子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而標準答案的不容質疑,也把孩子訓練成了“一題只有一個答案”的答題小能手。

在一個即將與人工智能時代接軌的現代化社會里,這樣的封閉式教學讓我深感無力。

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它應該允許孩子們去提出質疑,去挑戰權威,而不是用鋼鐵去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圍牆,圈住了孩子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心。


那一天,才學八斗的我卻被孩子糾錯了……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就總是會跟他們強調兩點:

首先,你要相信這世上沒有永恆的真理。你所知的一切,也許明天,也許明年,它就會變成謬論。但你只要保持用發展的眼光去學習,時刻跟上時代的腳步,就不會落後於他人。

其次,你要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世上所有事情,不可能只有一種解決方案,你要學會提出質疑,敢於去挑戰權威,讓開放、多元的思想去衝破傳統意識的牢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