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綜老大哥回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奇葩說還做不做?這是個問題。。。”早在今年五月份《奇葩說》第五季放出宣傳片的時候,馬東就曾發出過這樣的評論,這不是《奇葩說》第一次掙扎糾結。

就像宣傳片中表現出的,“奇葩說”身患重病,“弟弟”偶聯和嘻哈已經長大,“女友”海飛絲被幾億流量追……這幾乎是所有老牌現象級綜藝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除了第三季《吐槽大會》尚未播出情況未知外,兩位老大哥都開局不利,一再謹慎的第五季《奇葩說》取消深陷“撕逼”爭議的種子選手的錄製,悄悄開播的第四季《火星情報局》豆瓣評分低至3.3,讓這場老牌現象級品牌的迴歸帶著幾分蒼涼。更無奈是,人才的匱乏、資源的限制、內容的謹慎等問題才是真正限制著這些節目發展根源,而且解決難度很大。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通告咖很多,有趣的人很少

“李誕”已經不夠用了

《奇葩說5》最大的改變依舊出現在導師身上,節目邀請網紅經濟教授薛兆豐和《吐槽大會》固定班底李誕加盟,前者加入經濟學角度,後者亦莊亦諧的風格,確實為節目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巧合的是,《火星情報局4》增多特工數量,邀請了《吐槽大會》的李誕和張紹剛,《奇葩說》出走的姜思達擔任新特工。

隸屬三家平臺的三檔各具特色的語言綜藝,此前經常被放在一起做比較,尤其是各自的門面擔當,《奇葩說》的“馬曉康”馬東、高曉松、蔡康永,《火星情報局》的“局長”王涵,《吐槽大會》的“靈魂人物”李誕,代表著各自節目的特質。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如今,李誕一統老牌現象級節目天下,除了他自身有趣的特質外,更多體現的是節目的人才荒,《火星情報局》的通告咖在各種綜藝中趕場,賺了臉熟但缺乏個人特質和新鮮感,只能依靠節目內容設計撐著;《奇葩說》雖然不斷挖掘新人,但青黃不接的現實更為殘酷,有的老奇葩已出現疲憊狀態,新奇葩卻難以堪當大任。所以可想而知,有望撐起節目的中堅力量傅首爾、董婧的爭執離開,給節目造成了多大損失。

此外,雖然《吐槽大會》早已請過肖驍、姜思達、VAVA等其他節目走紅的嘉賓,但彼時只是作為單期嘉賓,而新一季《火星情報局4》增加了《偶像練習生》出身的李希侃、婁滋博擔任新特工,《奇葩說5》裡有《中國新說唱》走出的3Bangz、《這!就是街舞》走出的奶茶,跟節目的氣質並不搭。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想要的很多,能用的很少

網綜世界不看資歷

最近兩年的網綜市場,給大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綜藝更“大”了,小綜藝更難了。一邊是以《中國新說唱》《明日之子》為代表的超級網綜搶奪頂級資源分配、大單廣告投放和觀眾注意力;另一邊,腰尾部小投入綜藝既缺乏話題,也沒有流量明星撐腰,只能在弱勢環境中不斷試水尋找新出路。這些老牌語言類網綜夾雜其中,尤為無奈。

因為現象級網綜的崛起與電視綜藝走了完全不一樣的發展路徑,電視綜藝早在2012年就以高成本投資、高價招商額的《中國好聲音》為標誌,拉開大片時代的序幕,此後《我是歌手》《奔跑吧》等現象級綜藝均走的高舉高打路線。

而三檔老牌現象級網綜都是棚內錄製、語言類型,嘉賓也並非天王天后、流量明星,本身的資源投入起點就相對較低,在更精緻、更創意的超級網綜擠壓下,既沒辦法拋掉品牌積累,也沒辦法升級打資源牌,只能微創新讓自己看起來不一樣。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奇葩說5》1V1開槓環節

回想超級網綜出現的前一年——2016年,那年是國產綜藝的轉型年,更是網綜爆發元年,《奇葩說》第三季憑藉“該剋制朋友圈秀曬炫嗎?”“異地戀能宣稱單身嗎?”等話題繼續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歡脫的《火星情報局》、犀利的《吐槽大會》衝著口味日漸分化的受眾審美喜好而來;還有新奇新鮮的網綜,如《拜託了冰箱》暢聊美食生活、八卦趣事,《明星大偵探》主打“燒腦劇情”與“懸疑推理”等等,各類網綜百花齊放,而如今現象級綜藝尚且處處受限,其他綜藝更是冷暖自知。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安全感很多,刺激感很少

創作者越來越“規矩”了

在《奇葩說》那則宣傳小片裡,它還借護士之口,毫不猶豫地指出自己IP老化、選手抱團、流量下降、口碑下滑等病症。但“搶救”後的第五季,終究不敢再像過去那樣活蹦亂跳,更何況剛剛做完《奇葩大會》的小手術。

曾在第三季結束後毫無徵兆下架的《火星情報局》,新一季小心翼翼地回到了火星,首期節目探索獨居女性生活,拿出守護扇、功夫口紅、父之拳、戰熊浴袍、強制防止孤單儀等“神器”,引發“尷尬”“不走心”的吐槽。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展示守護扇

雖然網綜創作者面對監管的心態比較積極,比如馬東早在2016年《奇葩說》第二季“該不該向父母出櫃”和“好朋友該不該約”兩期節目被禁時,就指出,監管讓創作者知道邊界存在,“邊界之外不要走,但是邊界之內,這才是創造力的體現。”

但近兩年越來越嚴苛的政策環境不斷將邊界向裡擠壓,讓這些曾經以網感取勝的節目只能更加束手束腳,《奇葩說》的最新辯題多是“如果有個能看到伴侶有多愛你的按鈕,要不要按”“高薪不喜歡的工作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選哪個”這類討論職場、生活和情感的話題,對涉及到倫理爭議的內容一概不碰,“求生欲”十足。《火星情報局》也是同樣的道理,內容撐得住場的時候,汙得可愛,作得有趣,一旦內容弱化,只能滿屏透著尷尬。

儘管老牌網綜的迴歸之路漫漫,但只要操作在線,多年培養起的粉絲習慣和情懷,仍是節目的最大優勢所在。

就像深受《奇葩說》影響的90後一代人,抱怨著它的改變,卻也願意接受它的新狀態,互相陪伴,彼此養成,遠不止一檔超級網綜所能實現的影響力。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網綜老大哥迴歸,豆瓣評分3.3冤不冤?真的“棄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