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鹽的年終總結

一袋鹽的年終總結

我叫鹽,全名“食鹽”。

2600年以來,政府一直決定著我的身價及生活圈,但從2017年1月1日起我就是自由身了。

那個叫發改委的機構解放了我

去年5月,發改委破天荒地決定還給我自由。這個決定驚呆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因為在河北的我去北京探親終於合法了!

這次發改委放開鹽的價格主要是放開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成本、品質、市場供求狀況等因素自主確定。

現在我的價格終於要放開了,但我和我的哥們兒煙在中國仍然保持專營體制、按計劃統購統銷,也就是說生產、經營、流通還是需要政府批准,但價格企業們可以說了算。從此以後你們將擁有吃鹽的多樣選擇權,而鹽的生產者也會獲得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鹽的價格會更加合理,原來由於政策形成的利益不平衡,也將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我被管制的那2600多年

我們被管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當時有個叫管仲的官員率先在齊國對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之先河。

1300多年前,唐代前期鹽業政策為民眾自由經營,官府徵稅,安史之亂髮生後,財政狀況惡化,開始實施鹽專賣政策,政府開始控制鹽價。

當時官鹽價格昂貴,私鹽越來越多。清朝初期時,有人靠經營鹽發了家,富有的擁有資金千萬兩,少的也有一二百萬兩。當時鹽的收買權、運銷權統歸鹽商,鹽商壟斷全國食鹽銷售,當時,鹽政官員有天下第一肥缺之稱。鹽商富可敵國、黑白通吃,能量非常大。舉幾個代表人物你就明白了——黃巢(鹽商子弟)、王仙芝(非法鹽商)、張士誠(非法鹽商)。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依然對鹽業進行管理,引導個體鹽民實行集體化生產,但價格政府是管制的。

到2001年政府意識到過度的管控有很多弊端、比如價格太高、導致貪汙受賄等,當年政府提出鹽改,也就是從那年起,中國一共經歷了6次鹽改,直到2011年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我的人生註定不能平凡

聽了我的一點歷史之後,你也應該看的出我小小的身體裡其實蘊含的大大的能量。

鹽業體制改革之前,利益大頭都在鹽業公司(即批發企業)。如今利益格局被打破之後,在改革不徹底的情況下,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無可避免。

所以改革的這一年,我過得挺不尋常。

2017年的銷售旺季,好多外地過來拉鹽的車排成了長龍,這樣火熱的場面可是前所未有的。但當我們被送到外地時,才體會到背井離鄉的苦澀。我的很多親人進入江蘇、雲南、河南、山東等省份之後遭到當地的鹽務局查扣、毀壞、封存下架,有的營銷人員被打傷甚至被以非法經營罪羈押……

某省鹽務局局長說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是現在等於除了鹽改方案,什麼都沒有,而原來專營體制之下的鹽業管理條例至今仍未廢除。很多人也反應,國務院1996年頒佈的《食鹽專營辦法》以及各省份的鹽業管理條例,在改革之後依然有效。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原有專營體制下形成的鹽業公司和鹽務局,既擁有執法權、管理權,又是經銷商。改革之後,為了鹽業公司的商業利益,鹽務局因此變相阻攔、進行地區封鎖,對外省份鹽進入本地市場設置層層障礙。

也有多位業內人士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採訪時稱,造成混戰的深層次原因是部分地方鹽務局和鹽業公司(即批發企業)政企不分。

在一些省份,鹽務局和鹽業公司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鹽業公司總經理同時擔任鹽務局局長,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現在的我們就期待新的條例和政策的出臺,我想政策出臺越晚,對生產企業發展可能越不利。我們的四處碰壁的日子也可能會繼續持續。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兒,想了解我這一年發生的更多故事,點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