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真身何謂《影》

若无真身何谓《影》

若無真身何謂《影》

《影》是由樂視影業、上海騰訊影業等聯合出品的武俠動作片,張藝謀執導,鄧超、孫儷、鄭愷等主演。影片架空了歷史,講述了一個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當成傀儡替身,歷經磨難,努力尋回自由的人性故事。

替身自古有之,人稱影子。有刺殺,就有影子,影子必須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須與真身互為一體,令旁人真假難辨如同孿生。關於影子的來龍去脈,真身從來忌諱莫深,不願提及而令真相撲朔迷離。這個概念在影像上源自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但對主題的表達不盡相同。

《影》的節奏非常快,第一場戲就交代了整個故事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大都督子虞和夫人小艾一心想收復境州,而國君對外偏安一隅,向敵國求和;對內不滿子虞處處制衡於己。另一方面因為子虞拒絕同小艾彈琴,沛良懷疑眼前的子虞其實是影子。危機漸漸浮出水面。

緊接著影子就去密室與真身子虞見面,他們的對話告訴觀眾,子虞被敵國戰將楊蒼擊敗負傷之後,啟用從小培養的影子,為提醒自己將他取名境州,為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小艾悟出可破楊蒼至陽偃月刀的沛傘至陰步法,子虞便在八卦圖上挾境州母親生命以磨鍊境州鬥志,小艾和境州都開始分不清真身和影子的區別。而在朝堂之上,國君的不作為引發朝臣不滿,逼得子虞(影子)和武將田戰罷官出走。子虞讓影子將田戰帶進密室,共商取境州之法。

當影子和戰士們成功破境州後,卻發現母親早已被殺,國君和子虞的殺手都來取他性命,原來國君下了一盤更大的棋,利用影子既破境州又取子虞。於是他決定回到沛國取代真身子虞輔佐國君。但真身竟意外地出現在朝堂手刃國君企圖稱王,影子殺死真身衝出朝堂,最後銀幕上留下小艾驚恐的目光。

《影》的畫面整體呈黑白,但並非一部黑白電影,而是選擇控制色彩,導演張藝謀用物理的控制代替後期的褪色處理,所有的服裝、道具、場景儘量呈現黑白化,最終達到像中國水墨畫的感覺,但又不是純黑白色的效果。這種水墨畫風格完美地為故事提供表現的容器,張藝謀在形式上依舊延續第五代早期對色彩、氣氛、理念的追求,而不求完整、圓滿的故事。儘管形式新穎,但在表意上依然靠對話推動敘事,沒有利用水墨或其他的符號作深層次的寓意。在《影子武士》中黑澤明利用人物的站位、真身的御馬、影子的夢境、載舟覆舟的河流等將導演自己的歷史觀、權力的理解融入影像傳達出來。

內容層面,在《影子武士》大框架內,加入了西方經典戲劇故事特洛伊木馬計和弒父娶母的情結。田戰將牢奴裝進木船,只留影子一人在船上引戰楊蒼,駛入境州從水道入城破敵。影子受真身子虞養育之恩卻最後得到了夫人小艾的身體和愛情。他一心想擺脫命運,找回原來的自己與母親重逢,到頭來卻與子虞愈發相似,對權力萌生野心,若小艾不說影子從此便是沛國的國君。

墨的破碎,水的流動,影子清晰又恍惚。張藝謀用最民族化的影像訴說了一個歷史寓言,意圖探討人性,卻只涉及權力遊戲一二。原因在於《影》不過也是其他國外文藝作品的影子罷了,真身傳達給觀眾的永遠要比影子豐滿清晰。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大可提煉更賦思辨色彩或社會批判的精神內核,化影為真。

沈育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