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這幾天,世界都進入了“諾貝爾獎”的時間!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療法方面的成就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人民幣695萬。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諾貝爾獎

自此,日本已經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諾貝爾獎大國,當本世紀初日本提出“未來50年要拿30個諾獎”,還被外界著實嘲諷了一番,但現在這個目標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實現了過半!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獲諾貝爾獎人數明顯增加

近來,隨著一些媒體的報道,大多數人會把日本看作是一個經濟發展陷入滯後的發達國家,但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是日本技術創新的蓬勃發展。諾貝爾獎數次光臨日本,其原因歸根結底是日本對科學的重視程度,這也可以從他們對待教育家的態度上略知一二。

錢幣,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大多數國家,都會把政治領袖印在錢幣上以作紀念。少見的是,在日本的錢幣上卻印的不是政治家。例如日本一萬日元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澤諭吉,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日本能夠在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其實是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而將教育家的肖像印在國家錢幣上,也表現了日本這個國家對教育和科學的極端重視。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一萬日元印的人物肖像

毋庸置疑的是,日本與其它一些東方國家一樣,其教育模式上也有應試等弊病。但事實上,日本早在二戰以前就受到新教育運動、實用主義教育的影響,民間對教育模式也開展了大量的嘗試,最終促進了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二戰以後,日本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吸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現如今,日本也可謂是世界教育強國。從幾個小例子來看看日本教育的可取之處。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教育的可取之處

1、熱愛閱讀

舉個例子,曾經有個泰國的網民分享了這樣一張照片,一群日本孩子在泰國的清邁機場等待過程中,幾乎是所有人都是在看書,沒有人玩手機而是安靜的閱讀,與周圍熱熱鬧鬧的遊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日本人對閱讀的狂熱全球聞名,幾乎所有的等待時間他們都會在閱讀中度過,不光光是日本的青少年,成年人也是身體力行,全民閱讀影響著每一代日本人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泰國的清邁機場正在閱讀的日本孩子

2、重視調查學習

日本的少兒教育非常注重調查學習的能力,其教學不限於課本知識,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動性。通過看書、找資料等方式,針對某一課題進行學習,這其實也如我們所熟悉的項目式學習如出一轍。調查學習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先確定學習目的,然後在目的的引導下學習知識。日本兒童設計思維啟蒙課“啊!設計”風靡一時,裡面的各種想法和作品為人驚歎,視頻裡一幕幕場景也無不顯示出日本對青少年對觀察、調查和研究能力的重視程度。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兒童設計思維啟蒙課“啊!設計”

3、個性化教育

再說說日本的體育課,日本小學的體育課從來不會被老師佔用,其上課的重點不是在於跑多少米,跳多遠才能合格,而是在於如何超越自己,如果這次跑的時間還是距離上比上次有了進步,就是滿分。雖然日本很注重團體意識,但從這一小小的細節就能看出,個性化教育已經滲透在日本教育的方方面面

18年18中!日本人憑什麼再獲諾貝爾獎?

日本小學生體育課

日本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努力值得國人學習,管中窺豹,都給我們以警醒。日本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談及自己為何走上科學之路時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可以說,日本人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他們成功登頂的原動力,這也與他們國家對待基礎教育、濃厚的學術氛圍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