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誕生之時。那時的碗,其大致形狀與當今應無太大區別,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有多種樣式,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碗的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具有各歷史時期特徵的古碗,頗具收藏人士青睞。不過現代仿品海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按器型分,有海棠式、斗笠式、墩子式、雞心式、草帽式等,碗的器型變化主要表現在口部、腹部和器足三個部位,並且每個部位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碗的口部有花口、唇口、敞口、撇口、侈口,腹部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種,器足有圓底、圈足、平底、實足(又稱圓餅足、假圈足)、臥足。按釉色分,有青、白、醬、黑、黃、綠、藍、紫、紅等各單色以及青花、釉裡紅、鬥彩、五彩、琺琅彩、粉彩等彩繪裝飾。

碗底足的時代特徵很強,漢代至隋代,以平底、假圈足為典型,唐代多為平底和壁形、環條形底足,五代後多為圈足。

唐代早期為盅形,直口深腹,圓餅形足為典型。中晚期唐通行撇口碗,口腹向外斜出,壁形足。壁形足的變化很具有時代性:時代愈早,壁邊愈寬,孔愈小;愈晚壁愈窄,孔愈大;到唐末、五代,變成寬矮圈足,即所謂環形底。碗的口部,在晚唐、五代時,多成荷葉形、海棠式、葵式,通稱花口。荷葉形口多為五出、六出,海棠口四出,葵口多出。碗的腹部多壓印幾道凹線,使碗腹曲折起伏。

元代碗以敞口、弧壁為常見,折腰碗獨具時代特色。元中期,卵白釉瓷的創燒成功,青花瓷和各種顏色釉問世,碗底足改宋代小於圈足的墊餅墊燒法,為大於圈足的墊餅墊燒法,因而出現部分碗底有釉,有的無釉,較少有墊燒的火石紅痕跡。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新石器時代的陶碗(實物修復)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隋代 白釉缽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隋 洪州窯青瓷印花缽,江西豐城縣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隋 洪州窯青瓷蓮瓣紋碗,江西清江縣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邢窯白釉碗,唐,高7cm,口徑8.1cm,足徑3.8cm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代 定窯白釉印花魚鳥紋海棠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代越窯青釉海棠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晚唐,高3.6cm,口徑14.1cm,足徑6.5cm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 越窯鎏金銀稜平脫秘色瓷碗,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 越窯秘色瓷葵口碗,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 越窯秘色瓷侈口碗,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唐邢窯白釉“盈”字款白釉海棠碗,河北內丘縣唐墓出土 內丘縣文保所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鞏縣窯白釉弦紋匜,唐,仿金銀器,高8.5cm,口徑19.3cm

葵口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耀州窯青釉葵口碗(五代)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青花開光雲龍紋葵瓣碗(明)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 白釉葵花口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仿官窯釉葵瓣碗(清)

花口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青瓷花口大碗(五代)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宋代青白釉、影青釉花口碗

注碗:

溫酒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使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注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青白瓷蓮瓣紋溫碗 宋 薊春縣曹河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青白釉注碗(北宋)

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北宋定窯白釉刻花碗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青釉暗花描金茶葉末座蓋碗(清)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胭脂紅釉蓋碗(清)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粉彩蓮花紋蓋碗(清)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各式清代蓋碗

斗笠碗:廣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後歷代均有燒製。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斗笠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青白釉刻花海水紋斗笠碗(北宋)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影青刻花孩兒攀花紋斗笠碗(南宋)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仿哥窯斗笠碗(明代)

高足碗: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宋代創燒,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裡紅等。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高足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宋代高足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青花雲龍紋高足碗(元)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白釉暗花纏枝蓮紋高足碗(清)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清代高足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 宋 汝窯天青釉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上海市博物館 南宋 吉州窯黑釉白彩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南宋 武夷山窯金彩文字“壽山福海”天目碗,日本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南宋 吉州窯剪紙佛像碗,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南宋吉州窯剪紙團花紋碗,日本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瓷刻花碗,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元景德鎮窯卵白釉堆花加彩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元代景德鎮卵白釉瀝粉五彩碗(?)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大英博物館 洪武 釉裡紅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海碗 明洪武 蘇州市博物館


雞心碗: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雞心狀突起,故名。明永樂、宣德兩朝燒製較多,以青花瓷器為多。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雞心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永樂 青白釉暗花纏枝蓮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大英博物館 永樂 青花菊瓣紋碗

折腰碗: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稱折腰碗。最早見於五代,元代銷行最廣。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折腰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祭紅釉折腰碗(明)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天藍釉描金朵蓮福壽紋折腰碗(清)

臥足碗: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於明清兩代。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臥足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黃地青花雲龍紋臥足碗(明)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成化 青花海獸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大英博物館 成化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製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宮碗(正德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 釉裡紅纏枝花卉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崇禎 青花山水人物紋淨水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景德鎮青花人物圖淨水碗(清)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康熙 霽藍釉合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清康熙款琺琅彩花碟紋碗 清康熙 廣東省博物館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素三彩花蝶紋碗 清康熙 江西省博物館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烏金釉碗一對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黃地五彩雲蝠紋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 永源茂記青花人物碗


孔明碗:由兩隻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始於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製。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孔明碗示意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清式碗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七)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碗類

廣彩人物故事圖大碗 清同治 廣東省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