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寫人生—記江蘇邳州戴莊鎮沙莊村老支書孟憲斌

鞠躬盡瘁寫人生—記江蘇邳州戴莊鎮沙莊村老支書孟憲斌

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

——題記

孟憲斌的墳塋,坐落在大山北面的綠樹叢林之中,靜靜而立的墓碑朝著生他養他而其又為之奉獻一生的沙莊村。顧名思義,沙莊沙多。

“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正是因為沙,沙莊村生髮出許多美麗傳奇的故事。“韓信瓜屋”、“三白西瓜”,成為今古傳奇,老少皆知。一畝林地到了夏天能撿回2000元的蟬蛹,引來八方村民“拾金”,幾乎成為天方夜譚。更傳奇的是,這個村的老支書,竟然在打孟良固時榮獲過一等功,解放高密的戰鬥中,曾被嘉勉為“獨膽英雄”,並授予“華東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就是這樣一位共和國的功臣,卻不願進城當官,硬要回到窮山村,帶領鄉親們治沙治水鬧翻身。他的名字,就叫孟憲斌。

他從槍林彈雨中走來

孟憲斌八歲時,父親在飢寒交迫中去世,孤兒寡母不堪忍受鄉紳欺壓盤剝,只得四處流浪乞討,在飢餓恐慌中度日。

1938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者瘋狂進攻魯南蘇北地區,孟憲斌親眼看到,日軍所到之處,大肆進行燒殺搶掠,慘不忍睹,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在艱難困苦中長大的孟憲斌,從小就養成了英勇不屈的性格,在地方黨組織的宣傳教育下,喚起了階級覺悟和民族意識,決心聽共產黨的話,跟共產黨走,為求得翻身解放,不怕困難艱險,積極參加家鄉的抗戰支前活動。1939年1月,年僅17歲的孟憲斌帶著國仇家恨,毅然參加了由鍾輝將軍領導的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緊握鋼槍,投入到蘇魯邊區抗日遊擊活動中去。

參加八路軍之後,孟憲斌在黨的教育下健康成長,進步很快,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革命隊伍裡,嚴守革命紀律,苦練殺敵本領,戰鬥中勇於衝鋒陷陣,從班長、排長,直到升任連長,不到25歲就成長為會帶兵、能打仗的一線指揮員。他帶領的連隊,官兵團結友愛,作戰勇猛頑強,在皖南、洪澤湖、孟良崮、南臨西和攻克高密縣城等戰鬥中,勇往直前,無堅不摧,被譽為戰鬥模範連。在圍殲國民黨張靈甫精銳整編74師的孟良崮戰役中,他榮獲一等功。在解放高密城的攻堅戰鬥中,被嘉勉為“獨膽英雄”並授予“華東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高密是扼守膠東半島的門戶,是國民黨軍繼孟良崮戰役失敗之後龜縮固守的膠東重鎮。1947年11月,孟良崮所在團奉命攻打高密縣城,該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敵人用兩個團的兵力重兵把守。孟憲斌連的任務是攻打東大門,發起進攻後,敵人憑藉堅固的城防工事瘋狂射擊,孟憲斌連的戰士一批批爬上城牆,又一批批倒下來,戰鬥進行數小時後,全連130多人最後只剩下他、副指揮員、文書和理髮員四個人了。這時,副指揮員和文書爭著要上,被孟憲斌一手拉住,說:“我是連長,聽從命令,我和理髮員上,你們掩護,不破此城,我誓不罷休!”說完,他帶領理髮員躍出戰壕,直往城下撲去。在敵人密集的彈雨中,理髮員壯烈犧牲,他也多處負傷。這時,孟憲斌堅定一個信念:“堅持到最後一個人,也要把城門攻下!”孟憲斌不顧傷痛,以威震敵膽的英雄氣概,使出最後的力氣,終於登上城牆,跳進城裡,人卻昏迷過去。待他醒後,發現一群敵人正在向他搜索過來,他急忙鑽進屍堆中,沒被敵人發現。敵人剛要離去,他機智地舉起匣子槍,“砰!砰!砰!”一連點倒幾個敵人之後,緊接著使出全力將幾顆手榴彈扔向城門口。只聽幾聲“轟”響,城門被炸開了!隨後,我軍後續大部隊蜂擁而入,很快解決了戰鬥,全殲了守敵。這時,孟憲斌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他像帶兵打仗一樣治理沙灘

“孟憲斌回來了!”1949年8月,孟憲斌帶著渾身傷疤和十幾枚功勳獎章復員回來了,回到他魂牽夢繞的家鄉。這時,他的左臂已失去功能,頭部和腿上 留下兩塊彈片,被定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按政策,孟憲斌回到地方後理應得到照顧。鄉親們也說,孟憲斌為保家衛國有功勞,政府會給好待遇養起來。

孟憲斌可不這麼看。他說,保家衛國那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也是我自覺自願。打仗“掛彩”是免不了的事,比起那些死去的戰友,我還能活著回來,就是幸運了。再說,上級和部隊給了我這麼多榮譽,這就夠了,沒去想那麼多。”他從不以功臣自居,更不講職務高低。當上級任命他當縣民政科長,他婉言推辭。讓他當面粉廠廠長,他說那個幹不了。後來,幹了一陣戰後救災和土改工作負責人後,1955年,他乾脆辭掉所有“拿錢”的職務,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沙莊村,擔任起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帶領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自救互助和建立合作社運動。

沙莊村不大,村周圍山嶺起伏,沙灘連著沙灘,地薄人稀,糧食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很艱苦,幾乎年年吃救濟。孟憲斌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決心帶領鄉親們,從解決溫飽入手,打個翻身仗,早日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他一邊帶領大家開挖溝渠,改造沙荒,興修道路,開展生產自救互助,一邊把手工藝人組織起來,成立起鐵木、編織等副業合作社,積極改善生產條件,增加集體收入。

為了徹底改變土地沙化嚴重、廣種薄收的狀況,他起早貪黑地在地頭、田間轉悠,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摸索出深翻沙地種西瓜的“土辦法”,在群眾中推廣開來,使原來幾百畝連草都長不出來的荒沙坡,結出了又大又甜的西瓜,成為當地特產。方圓幾十裡至今流傳著“澗溝的蘿蔔沙莊的瓜,吃了一口甜掉牙”的讚語。

沙莊西瓜出了名,能賣好價錢,群眾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群眾的生產熱情高漲起來。孟憲斌趁熱打鐵,又帶領大家大搞植樹造林,改造荒山,大力改變自然環境。1957年和1958年冬春季節,他風餐露宿在石坡沙灘上,搞規劃,調樹苗,刨樹坑,運培土,一干就是十來天不回家。原已傷殘的左臂磨出了血,帶傷的雙腿遇到陰雨天刺心地疼,他不管不顧,帶領大家硬是在五座山頭和十幾條沙溝上栽了12萬棵各種樹苗。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荒沙嶺如今變成松吟柏唱,槐花飄香,楊樹參天的宜人景象。

綠化荒山 造福後代

當年的戴莊公社,崗嶺連綿十餘里,荒山僻嶺,岩石裸露,溝壑縱橫,荊棘叢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自古以來是邳北地區的蠻荒地帶。1959年,公社黨委作出綠化荒山造福後代的決定。但最大的困難是樹苗短缺,如果要把所有的山頭綠化起來,起碼也得數百萬棵苗木。如果買的話,一毛錢一棵也得幾十萬元,這在一窮二白的50年代,是筆無法想象的天文數字。怎麼辦?就在公社領導一籌莫展的時候,孟憲斌主動站了出來,提出創辦公社苗圃場,自力更生繁育樹苗,解決綠化工程的當務之急。

公社領導讚揚孟憲斌的創業精神,並任命他為苗圃場場主。從此,他像當年帶兵打仗一樣,說幹就幹,雷厲風行,領著一幫姑娘小夥到山坡上安營紮寨,揮鎬揚鍬,甩開膀子,在閒置的沙灘上開墾出一大片苗木繁育基地。然後又翻山越嶺,採集來宜林樹種,當年就培植出一大批抗旱速生樹苗,為全公社的綠化工作拉開了序幕。

孟憲斌以苗圃場為戰場,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同年輕人一起披星戴月,苦幹實幹,為公社的綠化工程提供了一批又一批苗木,一干就是十幾年。現在,人們走進戴莊境內,時令為伊藤綠浪,山山疊翠接藍天。那一棵棵高大挺拔,昂揚向上的青松翠柏,像是穿上綠軍裝的威武戰士,生機勃勃地佈滿了各個山頭,它們像是驕傲的訴說著一個抗戰老兵的傳奇故事。

不圖清閒 甘當“糞官”

時間到了1968年,苗圃場收歸縣裡統一管理,上級特意安排孟憲斌到其他地方幹比較輕鬆的工作。但他執意不肯離開這片故土,再次提出,一不要組織照顧,二不圖清閒安逸,堅決留在村裡,為發展集體生產再出一把力。於是,他捲起鋪蓋回到沙莊第三生產隊,當上了“糞官”。“糞官”就是生產隊裡專管收集供應肥料的人員。有人不解地說:“孟支書是國家的功臣,當‘糞官’真是委屈他了。”老孟可不這麼認為,他說:“再大的官也得吃糧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活得才有個人樣。”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那個年代,集體種地很少施用化肥,一是化肥工業不發達,計劃供應量少得可憐;二是因為集體窮,沒有錢買肥料。生產隊要多打糧食,主要靠平時積累土雜肥,所有人畜的糞便就成了種好地的最好肥料。所以,老孟自願幹這個差事,而且乾得很上勁。自從當上“糞官”之後,老孟每天天不亮,就帶上幾個助手,挨家挨戶收屎尿,掏雞窩,扒豬圈,清糞坑,再髒再累也不嫌棄。哪怕路旁有堆狗糞,也要不嫌麻煩地收集起來。

人們發現,場上的肥料一天天多起來,堆成一個小山,老孟的身體卻一天天消瘦下去。地裡的莊稼越長越好,生產隊的糧食越打越多,老孟的飯量卻越來越小。大家心裡明白,老孟戰爭年代身體多處負傷,體質本來就很差,回到家鄉,為了改變家鄉面貌,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帶著傷殘之軀沒白沒黑地幹,鐵人也會倒下的。孟憲斌常對家人說:“我不吃老本,你們也別啃我的老本。我的身體你們別擔心,活著就幹,死了就算,反正我是死裡逃生的人。”

心繫群眾 為黨爭光

孟憲斌生前常說:“我是黨的人,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給了我榮譽,我要為群眾多做事,做好事,為黨爭光。”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79歲的祁明亮回憶說,孟憲斌當支書時,主持公道,不貪不沾,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遇到颳風下雨下雪天,總是能看到他圍著村子轉,看誰家的房子漏雨吧,田裡的水能排出去吧,哪塊地該施肥了吧,還有哪些孤寡老人需要幫助吧……村裡的幹部有做不到的地方,他毫不客氣,當場批評。但是晚上收工回來,他又主動走進被批評人的家門進行溝通,做好思想工作。

人們記得,1955年被夏沙莊村遭遇水災,秋作物顆粒無收,村民的日子很困難。政府兩次發救濟糧,孟憲斌全家一粒也沒要。他總是告訴別人家裡還過得去,其實暗地裡全靠妻子到山坡上挖野菜、擇樹葉子充飢。1957年年底,為讓群眾過好春節,政府救濟每人兩斤小麥。“五保”老人朱彩益還沒到年關就把救濟糧吃光了。孟憲斌知道後,就讓妻子把自己分的小麥磨好面,給朱彩益老人送去,說:“這是上級又照顧你的過節面。”老人感動得直落淚。

鞠躬盡瘁 大寫人生

1973年夏,自知胃病已經很嚴重的孟憲斌到縣裡出席勞模表彰大會。領回勞動模範獎狀後,公社領導見他面黃肌瘦,氣色很不好,知道他的胃病又加重了,就勸他停止工作,趕快到縣醫院檢查治療。沒辦法,孟憲斌只好答應了,誰知公共汽車剛要開走,老孟發現天要下大雨,擔心隊裡的肥料會被大雨淋淌,就二話沒說,跳下車就往村裡跑,說看病的事以後再說。

1974年1月19日,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那天,孟憲斌正在為生產隊積肥,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昏倒在地。這樣的情況,以前曾經發生過幾次,都是自己醒後,慢慢爬起來就好了。但是這一次,孟憲斌沒能再站起來。大家急忙把他送進縣醫院,經診斷已是胃癌晚期,生命垂危。

消息傳開,全村人頓時陷入萬分痛苦之中!老伴要打電報給在部隊服役的兒子,孟憲斌堅決不許,說不能因為這事影響部隊的工作。第二天,自知來日不多,他把妻子叫到床前,從身上摸索出不知什麼時候準備好的兩塊錢,鄭重地交給妻子,深情地說:“這是我的黨費,請你替我交上去……”

兩天後,孟憲斌安詳的閉上了眼睛——帶著革命戰爭年代留在身上的兩塊彈片和滿身的傷痕,帶著對黨對國家一顆赤誠之心,走了。留下的,是一枚枚一張張閃閃發光的獎狀和獎章,和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無須多說,追悼會是十分隆重的。但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老支書,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