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這一張紙製作工序要十八道,100多道操作過程大約300天


這一張紙製作工序要十八道,100多道操作過程大約300天,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就是宣紙,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產品,被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宣紙作為書畫藝術的良好載體而揚名中外。

做宣紙用的紙漿以青檀皮為主料,配入沙田稻草發酵打漿,按用料配比不同,又可分為棉料、皮料、特淨三類,分別對應書法和水墨畫的要求,整個生產過程繁瑣複雜,從原料到成紙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過程,大約需要300天時間。

宣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加工完成,長期以來宣紙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在宣城市涇縣一家規模不大的宣紙廠,至今沿襲著傳統手法制作宣紙,工人師傅每天都要這樣來回轉身700多次。

工人師傅們穿著防水圍裙、雨靴在緊張忙著撈紙。

撈紙的工具有簾床、紙簾、簾尺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紙簾,可以說用什麼樣的紙簾就可撈制什麼樣的宣紙,撈時兩個人一組,分掌簾和抬簾,一張宣紙要由兩位師傅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兩下才能完成。

在紙簾上凝結的紙膜,被小心翼翼剝離。紙簾是用涇縣特產的苦竹編制而成,這種細如髮絲的竹簾,目前也只能由人工製作。

工人每天都要重複這樣的往返動作數百次,溼漉漉的宣紙潔白如玉,又似豆腐塊般脆嫩。

長時間在紙漿中浸泡,工人師傅們的雙手被泡的發白,冬天的時候,還會生凍瘡。

宣紙的製作工序大致可分為十八道,如果細分,則可超過百道。十八道工序依次為石臼臼草、碓皮、切草、漂洗、單腳踏料、袋料搗洗、撈造、烘乾、檢驗、剪紙等。

工人師傅將初步瀝乾的宣紙,一張張剝開,貼到火牆上烘乾。

宣紙烘乾後還不是成品,叫毛邊紙,還需要進行檢驗和裁邊。檢驗就是一張張的翻看,通過目測挑出有質量問題的宣紙。

宣紙,過去被冠以“紙中之王、千年壽紙”流傳千年。

宣紙的傳統制作技藝於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裡是安徽宣城涇縣,三丈三宣紙的生產車間,三丈三宣紙是目前手工製作的世界上最大的宣紙,2016年3月31日已經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現在說到宣紙,似乎只有研習傳統書法繪畫的人,還能說出個來龍去脈。這種過去被冠以“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書寫工具,把中華燦爛文化記錄在案,得以流傳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