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德利變「水塔」原因分析

如果分析塔爾德利表現不佳的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個人能力。這是一個無可迴避的話題。正如前文所說,如果拿洛維來與塔爾德利比較,就能夠看出二人的明顯差距。塔爾德利的攻堅能力極差。幾乎可以說,在陣地戰中,塔爾德利的進球概率不大。這已經是在多場關鍵比賽中被證明了的事實。身體優勢並不佔優的塔爾德利,無論是面對防守兇悍的K聯賽球隊還是中超球隊中作風兇悍的防守球員時,常常會丟掉球權。所以,這就註定了塔爾德利並非一個在球隊困難的時候能夠攻城拔寨一錘定音的關鍵性球員。

其二,適應能力。嚴格來說,一名球員對球隊和聯賽的適應能力,是該算在這名球員的個人能力中的。在這一點上,塔爾德利與同在魯能隊的巴西同鄉吉爾形成了鮮明對比。塔爾德利來到魯能之後,水土不服的徵兆非常明顯,遲遲未能進球,直接導致了隊友對他信任度的下降。而他本身踢球的特點,也成為了遲遲無法融入球隊的一個硬傷。

在這一點上,從塔爾德利之前效力的俱樂部就可以看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他的俱樂部生涯中,2004至2007年在聖保羅效力,21次出場僅收穫1球1助攻,期間租借到皇家貝蒂斯,18場1球;租借到埃因霍溫18場3球1助攻;2007年轉會到弗拉門戈,22次出場僅有1球2助攻入賬。2008至2010年效力於米內羅競技,;2011年轉會到安郅,14場比賽沒有開張。2012-13賽季效力於阿聯酋的阿爾加拉法24場打進11球,2013年又回到米內羅競技,跟隨庫卡捧起南美解放者杯。

可以看出,塔爾德利並非一個高效率的進球型前鋒。或者換句話說,無論在那支球隊,塔爾德利從來也沒有過迅速適應球隊和聯賽的特點,成為同鄉吉爾這樣一名“即插即用型”前鋒,更不用說成為球隊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三,球隊戰術。在庫卡的時代,球隊的戰術是並不怎麼注重防守的全攻全守,場上的球員更多的自由發揮。在這種戰術下,塔爾德利的場上位置頗為飄忽,而在當時的魯能泰山隊中,塔爾德利作為巴西國腳的牌也不小,所以踢的比較隨意隨性。可惜的是,足球並非個人的運動。在庫卡的這種戰術下,塔爾德利並沒有太多突出的表現。在2015賽季的後半段,甚至有傳言塔爾德利在更衣室與庫卡因為戰術的原因產生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