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也曾有过大意失荆州,比如那次开讲上的“大嘴门”事件

2014年10月25日,时任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做客央视《开讲啦》,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分享了他从大满贯球员到金牌教练的历程。节目现场,刘国梁首次披露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幕后的故事:为了给两次奥运决赛失利的王皓减压,他曾做王皓的思想工作,“你要以决赛输给张继科为荣”。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刘国梁也曾有过大意失荆州,比如那次开讲上的“大嘴门”事件

顿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外界纷纷质疑,刘国梁为了确保团体比赛不受影响,有暗示王皓“让球”之嫌。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刘国梁原话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们2012年奥运会(乒乓球)赛制改了,先打单打,后打团体。所以呢,我已经算到了,如果说输的这个人,思想工作是很难做的,他刚输完这个奥运会(单打比赛),你让他崩溃的状态去参加后面的团体赛,谁能做到?年轻的张继科能做到吗?(年轻的)马龙能做到吗?可能不一定做得到,那宁可让曾经有两次第二的王皓来吧。”

刘国梁也曾有过大意失荆州,比如那次开讲上的“大嘴门”事件

男单决赛前,刘国梁特意找了王皓。“我跟王皓说:皓,你要以决赛输给张继科为荣,你必须调整好这样的心态。在决赛里面,王皓虽然输给了张继科,但是在团体赛当中,他(没有受到单打失利的影响)起到了中坚的作用,跟张继科继续配双打,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我觉得王皓其实很勇敢的,王皓的公心比私心强得多。”

联系刘国梁讲话全文,应该能够看出他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王皓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即便决赛输给张继科也是光荣的,”并不是授意王皓让球。

不过话得说回来,尽管刘国梁的表述其“核心”要义并无大错,但欠妥之处(瑕疵)确实显而易见。

刘国梁也曾有过大意失荆州,比如那次开讲上的“大嘴门”事件

首先,“公心”和“私心”的定位很不恰当

男单决赛是中国德比,谁赢了都是祖国荣誉,双方运动员的“公心”、“私心”在此时是高度统一的。必须全力以赴,这才是对队友,对体育精神最大的尊重。教练组赛前理应不予任何形式的“干涉”,即使为了团体赛需要要做思想工作也该等到(单打)比赛结束之后。更不存在所谓谁输了,谁就“公心比私心强得多。”

其次,低估了张继科的“球商”

伦敦奥运会的张继科24岁,不至于像刘国梁所说的动辄就会“崩溃”。平心而论此时张继科的抗压能力,并不比1996年奥运会时才20岁的刘国梁差。一味强调张继科“年轻”,还把马龙捎带上了(其实马龙又不参加单打),输球了就会“崩溃”,从而扛不住后面的团体赛,未免过于武断。

第三,“戏弄”了王皓的情商

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任何一位选手,都不应“以决赛输球为荣”,即便面对的是自己队友。如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单决赛时刘国梁不惜换衣“耍赖”,尽管有些滑稽,其目的也是为了获胜。刘国梁用“以决赛输球为荣”的方式调整王皓的心态,主观上给人的感觉多此一举,客观上也“戏弄”了王皓的情商:难道就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因为雅典、北京已经输过两回了,所以也不在乎伦敦再多输一回?我真的有这么“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家国内媒体,以及香港的《大公报》,趁势大做文章,故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掀起一波唱衰刘国梁之浪潮。其实,并非大伙儿听不懂刘国梁的“开讲”,关键是靠传媒吃饭的人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个十载难逢的“话题”,于是如同苍蝇嗜血,蜂拥而上。

一时间,“引火烧身”的刘国梁焦头烂额,有口难辩。

到了10月30日,国乒随队记者周到站出来说话了:“国乒从来没有让球之事”;另外两位当事人王皓、张继科也出面澄清了:“我们刘导根本不是外界所说的那个意思”;央视名嘴白岩松也发了专栏微博,声援刘国梁。

至此,“大嘴门”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就这么稀里糊涂算掀过去了。

小编以为:四年前的刘国梁《开讲》之所以衍生为“大嘴门”事件,主要是性格使然。月半有些“得瑟”(他老批评张继科“得瑟”,其实他爷俩个样,彼此彼此),为了展示自己的“大智慧”和“运筹帷幄”,而出言不够谨慎。

刘国梁也曾有过大意失荆州,比如那次开讲上的“大嘴门”事件

如今,刘国梁的身份已是乒协掌门人,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他定会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率领中国乒乓球事业更上一层楼。应对媒体时,也会像郎平大姐那样从容不迫,滴水不漏,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