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第一場秋雨

戊戌年第一場秋雨

戊戌年第一場秋雨

活到如今,我已經圍繞太陽轉了三十三圈,也過了第三十三個立秋日。

立秋日本身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它和平常的日子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太陽仍然是東昇西落,人們仍然會吃飯睡覺,它只不過是人為地對季節的一個劃分,人們會在朋友圈發一條“今日立秋”之類的言語,只是因為無聊而為,也可能是因為大家都如此做的群體效應。待過了立秋日,人們便會遺忘,你還記得去年的立秋日嗎?

立秋日又是有意義的,但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在立秋日當天發生了令你難忘的事情,比如你可能會記得某年的一個立秋日你和相處了八年的女友分手了,那天你喝了很多酒,結果醉的一塌糊塗,還睡在了馬路牙子。你會記得這一年的立秋日,只是因為在這一天發生了與你相關的事情。當然,也有可能是與你無關的事情,但這件事情卻令你震撼讓你難忘,比如說到“911”,你一定還會想起911事情,這件事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但我們卻仍然能夠記得它,覺得這一天有著特殊的意義。

日子有沒有意義,其實並不在於日子本身。更多地是在於在平凡的日子中有沒有發生與你相關的事情,因為絕大多數人們關注的只是自己,與自己相關才有有意義。

所以,如果不想虛度日子,就去做一些與自己相關的有意義的事情。

以上是戊戌年立秋以來的一些思考。

立秋過後,秋天也就來了。一說到秋天,總讓人覺得應該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覺。其實不然,凡事都有一個過程,立秋過後也不會突然轉涼,畢竟積累了一夏的暑氣難消,立秋過後仍然很熱,或許是夏天的的暑氣在做最後的掙扎,讓你熱得忘記了已經立秋。

狠狠地熱上幾天,終於在立秋後的第五天秋天的意志佔據了上風。秋風帶來了絲絲涼意,不知從何方冒出來了濃密的烏雲,在天空上盤旋了一天,終於在傍晚時分落雨,起初只是細雨,好像還帶著一點羞意,不好意思下得太大。夜間這場雨終於放開了膀子,狠狠地下了一場,比黃豆還要大一點的雨滴落在身上並不覺冷,反而讓人涼的舒爽,不禁還要大喊一聲:爽死老子了。

秋雨雖涼,但卻不可多沾。畢竟身中暑氣過旺,秋雨沾得多了,體內寒暑不調,若是體質弱了一點,難免大病一場。

第二天濃密的烏雲不見了,但仍然天陰,微風蕩蕩,沒有那麼熱了,即便呆在室內也不用再開空調。這樣的天氣很是怡人,但如果這種陰天持續一週呢,又會讓人覺得煩悶壓抑。

這種涼爽的天氣當然不會持續一週,估計明天就會轉晴了。毫無疑問,這種短暫的涼爽只是為了告訴人們秋天已經來了,轉晴之後仍然還會熱上很長一段時間,或許早晚會變的涼快一些,“秋老虎”還是會存在的,暑氣會慢慢地消逝,直至西北風佔據絕對優勢時,秋天才會真正來臨,想必也該是中秋節的時候了。

立秋是中國人為了方便農業生活而劃分的一個節氣,至於外國何來立秋之說啊?當然,沒有立秋日,外國的秋天仍然會如期而至。至於愛斯基摩人,更是不知立秋是何物了。

順便問下,你知道立秋後的下一個節氣是什麼嗎?還有,你會背節氣歌嗎?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