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曾經

打長途電話要排上

幾個小時的長隊

家裡裝個電話

是件奢侈事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曾經

上網需要佔用電話線

打開網頁需要等候多時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如今

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

智能移動終端的快速迭代發展

網速越來越快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人們享受到的電信體驗,經歷了從起初的撥通一個固話後的激動難耐,到最初互聯網數據傳輸緩慢、網絡鏈接不穩定,到今天時時處處網絡信號無處不在想用就用。時至今日,通信已經和空氣、水一樣,成了人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通信產業一直矗立於經濟社會發展潮頭,從小到大、迭代升級、從大到強的發展,恰好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從最原始的搖把子電話到軟交換機、從架空明線銅纜到海底光纜通達全世界,從最初的寬帶城域網到現在實現全光網覆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分公司作為特區通信的先驅和母體,在汕投資數百億優化投資軟環境,推動並全程見證了汕頭特區通信業的發展,始終為民眾提供著優質的服務,極大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日前,有幸專訪了原汕頭市郵電局局長周得中,聽這位八旬老人講述50年代到90年代初汕頭電信發展的故事。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原汕頭市郵電局局長周得中。餘丹 攝

背井離鄉,經歷汕頭通訊荒蕪歲月。1953年,東山島戰役爆發後,廣東的通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了汕頭。21歲的南京人周得中不曾想過,自己在3年後會因工作分配到汕頭。1956年,從南京電信學校畢業後,周得中被分配到汕頭郵電局,成為一名技術員。當年周得中24歲,這一待,就是60多年。 回憶起最初汕頭的通訊狀況,周得中坦言,當年汕頭通訊條件比較“糟糕”,通訊設備還是匈牙利人來汕留下的舊機器。

“雖然能用,但是1000線的電路,實際上只有60戶能同時通話,”周得中說,當時電話還沒有進入普通百姓家裡,主要是政府部門、單位和商業公司才有,“大家打電話,要到郵電局排隊。”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舊時汕頭通訊設備。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舊時汕頭通訊設備。

“長途只有兩條線可以通話,單位打長途還要交預備金,而且長途電話很難打通,”周得中回憶當年群眾打電話的情形,“經常有人在小公園排隊打電話,有人甚至從早排到晚都未必能打上。當時很多電話是從馬來西亞、新加坡打過來的。”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舊時營業廳照片。

周得中說,當時的通訊設備都是國家統一供給,生產步進制交換機的又僅有河南的一家工廠, 分配到廣東,到汕頭的機率實在太低。

“汕頭什麼時候才能輪到啊?”周得中說,如果一直“等靠要”,可能會等很久,“既然如此,那就倒退回去,我們自己來做人工交換器,用人力做通訊,“這樣通訊效率反而更高”。

於是,在周得中的帶領下,一幫同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研製出600線的人工交換機。雖然看似從機器轉接倒退回人工轉接,但實際上,人工轉接彌補了通信容量的不足,在當時很好地解決了汕頭通訊難的問題。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舊時汕頭郵電人員工作場景。

首創“借雞生蛋”模式,改變落後現狀

1978年5月31日,汕頭市郵電局啟用國產JZB-1A型步進制2000門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1980年7月10日,汕頭地區郵電局自行研製的600門準電子自動電話交換機在潮陽縣郵電局安裝使用。

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時任郵電局信息辦公室主任的周得中一直在思考,汕頭通信應該如何繼續改革?他覺得,根本問題還是在設備上。當時人工轉接雖然緩解了通信壓力,但是人工的力量還是很有限,在通信需求逐日增大的情況下捉襟見肘。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人工轉接雖然緩解了通信壓力,但是人工的力量還是很有限。

1978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華訪問,機緣巧合下,周在中獲悉新加坡有一批二手通信設備即將“退役”。當時省內很多單位都認為,二手的肯定沒好貨,但周得中不這麼認為,“二手的旋轉制交換器,怎麼都比步進制交換器高級啊。”

就這樣,周得中帶著技術員親自前往新加坡考察設備。經過2個月的調研,周得中發現,設備雖然是二手的,但近乎全新。

“當時是又驚喜又憂慮,”周得中說,經費有限,要想支付這個設備費用,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還好總理夫人是潮汕人,對家鄉有情結,所以最後只收我們的運費。”就這樣,這臺旋轉制交換器就從新加坡被“接”到了汕頭。

這臺從新加坡引進的二手設備7000門縱橫制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從1978年引入,經過一系列的安裝、工作場地修建和技術人才培養,到1985年7月30日才正式開通。周得中把這個從新加坡引進的設備比喻成“雞”,通過這隻“雞”,他們能得到一些收入,接著就能生“蛋”,即繼續購買更多的設備。

至1985年12月19日,粵東1800路微波在汕頭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再後來,在建設了地下電纜之後,汕頭通信呈現立體式發展態勢。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汕頭至廣州1800路微波塔。

“雞生蛋”後持續改革,解決通訊難題

雖然“雞”生了“蛋”,但汕頭通訊條件和麵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周得中說,改革開放後,很多外商想要來汕頭投資,但是面臨著電話打不通,貨物進出、經營生產的信息沒法傳遞的困難,同時,老百姓對外通訊的要求也很強烈。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舊時汕頭通訊設備。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已是汕頭郵電局局長的周得中表示:“還要繼續改革,而且要徹底改!”於是,周得中開始考慮引進更先進的國外設備。

當時,全省還沒有城市引進程控機,周得中帶隊前往日本考察。在引進設備前,周得中也考慮到了人才的培養問題。在與日本NEC電話公司洽談合作過程中,周得中堅持二個條件:我們購買設備,你們第一要幫我們培訓人才,第二要負責安裝好,只有設備用得好才算數。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原汕頭市郵電局局長周得中。餘丹 攝

日本公司同意了這個要求,於是周得中在汕頭成立了計算機站,派遣了2名技術人員專門到日本培訓學習,每個營業廳話務員都要重新培訓。周得中說,先進的設備也需要有專業的維護人員,但當時大學生很少,幾乎找不到合適的人員,於是他們只能從年輕的高中畢業生裡挑選。

周得中還記得,當年他們挑選了50名高中畢業生,專門請北京郵電大學派人來上課培訓。如今這些年輕人都分佈在電信的各部門,成為骨幹力量。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當年的年輕參訓人員如今都分佈在電信的各部門,成為骨幹力量。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1987年,萬門程控交換機順利割接開通。

1987年,經過多番努力和談判,汕頭與日本NEC電話公司簽約,引進多功能程控電話交換機1.2萬門並正式開通,這首開了國內中等城市程控先河,也基本解決了特區對外通訊問題。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1987年,新裝程控長途全自動交換機。

從此,汕頭的市內電話步入程控化的行列,開始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周得中還請了南京郵電大學的人員來負責安裝整個計算機網絡,搭建自動計費系統,實現全汕頭聯網,群眾再也不用東奔西跑,就能夠在各個營業點進行查詢和繳費了。

當年,交換機總容量達1.92萬門,用戶數1.63萬,解決了外商和市民們通訊的問題。在“潮汕十年改革20件大事”評選中,汕頭市局“引進先進設備,發展通信建設”名列其中。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汕頭萬門程控電話開通儀式。

“你們要來投資嗎?”“來啊!” 回憶起當時爭相打電話的場景,周得中臉上滿是笑容。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1987年,華僑代表參加汕頭市郵電局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房,並與海外親屬直撥長途通話。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1987年,華僑代表參加汕頭市郵電局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房,並與海外親屬直撥長途通話。

見證改革開放後汕頭電信質的飛躍

1988年,汕頭無線尋呼系統正式開通,共有無線尋呼發射機2部、無線尋呼操作終端3部,到年末用戶達到1823戶;1992年全自動尋呼系統投入使用,到1997年全市尋呼臺46家,總用戶已經增長到35萬戶,服務功能也日漸豐富。

那時候,腰間BP機響起的“滴滴滴”的呼叫聲,將人們帶入了沒有時空距離的年代,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工作場景—BB機臺。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1988年,汕頭市總工會領導向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周得中局長頒發證書和獎章。

1991年,汕頭市開通模擬蜂窩移動電話。1992年1月6日,汕頭市話總容量達到16.3萬門,市區電話普及率18.5%,1992年2月25日,7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撤除,市區實現市內電話程控化,走在全國中等城市前列。

周得中說,在當時,這些先進的通訊設備都需要通訊人才,但是留下人才並不容易。為了引進和留下人才,汕頭郵電局除了給他們定期開展培訓和補貼以外,還為已婚的職工分配住房,還專門開辦了幼兒園,方便職工孩子上學,“我們所做的,就是為了讓職工能夠全心全意工作。”

1992年,也到了周得中應該退休的年份,當時遇上了數據交換節點要在汕頭開通,周得中作為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就延遲了退休。當時汕頭第一部模擬移動電話已經開通,一臺一萬多元人民幣的“大哥大”,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徵。

“哪家有大哥大,外出吃飯都會放在桌面上,拉風。”周得中笑著說。此後,“大哥大”逐漸變小,尋呼機改為漢字顯示,“兩機”的普及率得以提高,人們進入呼機和手機“一個也不能少”的年代,到郵電局排隊打電話的現象不復存在。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周得中看著當年電信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大事件照片。餘丹 攝

90年代末,手機技術突飛猛進,真正進入千家萬戶。作為第一代的即時通訊工具,BP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000年,汕頭開通現代通信網—寬帶城域網,再次走在全國同等城市前列,汕頭市成為全國首批100家政府上網城市之一。

如今,汕頭實現全光網覆蓋,汕頭用戶光端口數達150萬;寬帶用戶70萬,其中光纖用戶60萬。汕頭電信還在全力支持汕頭4K電視試點示範城市的建設,讓4K電視走進千家萬戶。

八旬老人眼中的汕頭電信改革〡不等不靠,敢闖敢試

粵東信息大廈。

“作為電信人,就是要實事求是地幹,大膽創新地幹!”見證汕頭電信改革開放後40年大發展,周得中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今年已86歲的他,還是會去參加每個月的黨支部會和每年的職工代表大會,為汕頭通信的發展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文字:餘丹 王娉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