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他們認爲這是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倫和其創作的文學作品《長襪子皮皮》可謂無人不知。1945年以來,關於皮皮的書多次再版,成為瑞典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兒童書籍。該書的譯本暢銷60多個國家,總髮行量超過1000萬冊。

作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會上的任何約束,把孩子貪玩的天性發揮到了極致。她一個人住在一棟小房子裡,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違背大人們的意志,挑戰權威,不去學校上學,淘氣搗蛋,有時還撒謊,與警察開玩笑,戲弄流浪漢。但是另一方面,她見義勇為,幫助弱小,膽大心細,聰明機智,充滿活力與創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 這本書所傳達出來的思想也成為他們教育子女的理念啟蒙。

一.創造力遠比分數重要

隨著現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對孩子要求無條件服從只會使他們產生壓抑和自卑感,讓他們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而創造力,遠比死讀書和考試分數更重要。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參加兒子小學的開放日活動。對於瑞典小學生富於創新,積極主動的精神我是堅信不疑的,但是通過和兒子一起上課,我對此的感受變得更加深切。

那次上英語課,老師剛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新單詞的發音,一個男孩馬上站起來糾正,指出老師的發音不對。並且這個男孩還跟老師闡述了他曾經在英國讀過書的經歷,並且堅信是老師寫錯了,這位老師並沒有因為男孩的挑錯而尷尬,反而認真查證起來。經查實,老師馬上給所有學生道了歉,並讓學生大聲地把該單詞再念一遍。整個過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也包括我。

不僅僅是語言課,在上數學課時,老師也在充分發掘學生們的自主創新思維。授課老師從來不強調唯一正確答案,而只是強調答案的相對性。自由發言時,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哪怕自己的觀點不成熟,也自信地說出來。在這裡,隨處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的盲從會被看成是沒有主見的表現。

在瑞典,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二、孩子不需要刻意培養

1971年,瑞典文學院在授予林格倫金質獎章的儀式上說:“你創造的這個世界是屬於兒童的,他們是我們當中的天外來客,而你似乎有著特殊的能力和令人驚異的方法去認識和了解他們。”

瑞典的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是上帝賦予的禮物。這個禮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過後天的雕琢變得更好。

在一次去接上幼兒園的兒子的時候,正好趕上他上繪畫課,看著兒子在認真的塗抹,試圖畫出一架飛機,我見他猶豫不決,畫出來的圖形也是清晰不明,所以就主動上前告訴他應該怎麼畫。旁邊的老師聽到我的指導面露不悅,並上前制止了我,她跟我說,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對孩子的創造力進行好壞優劣的評價。

老師的那句“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變得更好”讓我思考良久,最終選擇了在旁邊靜靜地看兒子完成畫作。

後來我每次留意觀察,發現幼兒園老師教授繪畫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學,就是把畫板和顏料放好,然後任由孩子們塗抹,決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後總是誇讚每個孩子的作品。與其說她們在教畫畫,不如說是在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在她們眼裡,具體的繪畫技能遠遠趕不上孩子的創造性重要。

在瑞典,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三、社會屬性大於家庭屬性

瑞典人認為,孩子首先是社會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利。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只停留在瑞典本國,而是又細心觀察了身邊來自其他國家的家庭教育方式。

和我同住一個社區的華人家庭,就具備了典型的東方特徵,鄰居關係使我得以走近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有兩個學齡前兒童,由於父母工作較忙,所以孩子的爺爺奶奶從中國來到瑞典照顧他們,有時孩子們在院子裡玩,不願意吃飯,奶奶就端著飯碗,到處追著孩子喂。這一舉動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教育觀念的差異讓人們誤以為奶奶在虐待孩子,於是報了警,父母也被很嚴肅地告知,不應該強行給孩子餵食,否則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裡,孩子吃飯時很隨意,父母親從不勉強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要吃飯。

瑞典人對孩子自主性的尊重體現在許多方面。除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外,還很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決不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也很少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在不妨礙他人和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兒童做任何事都不會被制止。

中國父母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道別時總要求孩子說一番客套話。而瑞典孩子在這方面似乎不太講究,父母也少有督促他們講這些禮貌的。

有一位中國朋友帶著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們的兒子到我家做客,告別時那孩子轉身就跑,媽媽會把他喊回來,告訴他要講禮貌等。可爸爸卻在一邊說,不必對小孩子要求過多,等他們長大了,再學這些禮節也不遲。這就是我眼中的瑞典教育。

在瑞典,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本文轉載自《Future出國》雜誌,作者Carl Linnaeus,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