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車司機式的老師,把乘客帶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務;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
李永樂在課堂上講解遊標卡尺的用法。圖片來自李永樂微博
文|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本文約5944字,閱讀全文約需12分鐘
“官宣”變成流行語刷屏的這些天,“網紅”李永樂決定蹭個熱點,講講“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數學的方法。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裡找了一間空教室,架起三腳架,打開錄像機。鏡頭裡,他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垂著胳膊,除了講話和板書,表情不多,動作也不多。
愛情噱頭背後,其實是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和近代數學的“秘書問題”,即在不能重來的情況下,如何選出最優樣本。李永樂利用公式,推導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但拒絕他們的追求,在後面遇到的人中進行選擇,只要好感度超過樣本,就接受他的追求。
爬滿一黑板的數字和表格,將在視頻發佈後擁有十幾萬的點擊量。過去的一年裡,他發佈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激光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
現實生活中,生於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遊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這天,他在黑色衛衣外套了一件墨綠色衝鋒衣,往返於視頻裡和講臺上,也往返於“網紅”和“李老師”之間。
物理老師李永樂
李永樂的一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這學期他帶兩個畢業班,高考複習已經開始,他的教案上寫滿了物理動量知識。
課堂上的李永樂很隨意,一邊講解,一邊板書,一邊把問題拋給學生,偶爾伸出左手推推眼鏡,勾著嘴角,開開牛頓的玩笑。他的課堂從不缺少笑聲,但在“氣氛活躍”之外,學生們也給出其他描述,諸如“高效”、“清晰”、“成體系”。
下課後,批改作業、答疑、備課,則佔掉了李永樂的大部分時間。10月19日中午,在教師食堂吃過飯,李永樂剝了一個橘子:“好像也沒幹什麼,就把這一天忙忙叨叨地過去了。”
10月19日,學校一間空教室的黑板上留著李永樂前一天錄製視頻的板書。新京報記者王雙興攝
這是他教師生活的第九年。
2009年,李永樂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身邊的同學或是出國,或是投身金融與互聯網,自認為不擅長人際交往的他,想找一份環境單純、生活規律的工作,於是應聘到人大附中,成了物理老師。
對物理的興趣萌發自學生時代。讀中學時,他覺得數學和物理挺有意思,可以解釋很多問題,於是在課堂學習之餘買了許多教輔資料,當同學們知道光線平行射入會怎樣時,李永樂已經知道斜入會怎樣了。高三那年,李永樂憑藉全國物理競賽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四年後進入清華大學讀研。
入職人大附中後,李永樂把九年的工作時間分成三輪,把學生從高一教到高三視為一輪。第一輪時,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大部分時間用來備課,一堂40分鐘的課需要準備4個小時,幾乎每晚都在12點後休息。
到了第二輪,備課終於變得熟練些,又被學校安排了競賽課。競賽題難,並且內容無窮無盡,李永樂覺得自己“一下掉進深淵了”,最忙的時候每天只能休息3個小時。
如今第三輪就要接近尾聲了,李永樂才覺得“好像是差不多了”。課堂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競賽上也拿了些成績。前不久,人大附中的學生拿了20個全國物理競賽的北京市一等獎,理論第一、實驗第一和總成績第一都是李永樂的學生。
李永樂在人大附中開始有了名氣。時不時有老師到他的課堂上“取經”。在剛剛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師林欣看來,李永樂的課堂流暢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好,“可以隨便從腦袋裡掏出例子來作為延伸。”
他還漸漸成為學生中的“大神”。有一次,一個學生路過李永樂正在講課的教室,衝著教室門鞠了一躬,半開玩笑地說:“膜拜大神。”
如今在清華讀機械專業的陸泰霖曾經是李永樂的學生,回憶起高中的物理課,印象最深的是李永樂的“削髮明志”。
那年的期中考試,陸泰霖所在的班級沒考好,物理課上課鈴響,李永樂頂著一個光頭、抱著資料進了教室,學生們全都樂了。“大家這次考得不是特別理想,我就去把自己頭髮剃了。”李永樂說。
陸泰霖當時只顧著笑,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後來聽班主任說起才知道,李永樂對那次成績挺不滿意,但又不想給學生壓力,所以剃了個光頭,以幽默的形式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大家聽了,覺得心酸。
李永樂上課的教學樓。新京報記者王雙興攝
在李永樂的教學生涯中,2012年他開始擔任物理老師的十四班令他印象最深。
這個班最大的特點是紀律不好,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各玩各的。用任課老師的話說,在十四班的課堂上,沒有人以積極回答問題為榮,而是以譁眾取寵為榮。
有一次,有學生捕捉到了李永樂的一句口誤,又一次在課堂上又笑又鬧。李永樂忍不住發了火——音量提高,把學生批評一通,然後摔門走了。
這個班在很多任課老師眼中“沒法救”,李永樂決定和學生們“好好聊聊”。他特意準備了一份的“演講稿”,兩千多字,放在文檔裡密密麻麻兩頁。為了達到效果,他需要把稿子背下來,還不能讓學生看出是在背稿子。折騰半宿,第二天站到講臺上,他先為自己前一天的發火道歉,然後分析師生關係如何才能更融洽,集體學習的風氣如何形成,最後闡述自己對學生的的保證和期望。
一口氣說完,這個平日裡亂糟糟的班級,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隨著教學的進行,李永樂發現他們慢慢長大,慢慢變好了。在更功利化的評價體系裡,他們的“變好”則在於,高考那年,40多人的班級裡有20餘人進了清華北大。
到如今,十四班的學生已經畢業三年多了,依然有人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李永樂;每次搞酒會、舞會,總是邀請李永樂到場。這讓李永樂獲得了為師的成就感。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車司機式的老師,把乘客帶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務;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
“網紅”李永樂
10月19日,下午有物理課,上課鈴響前,李永樂要去文印室打印當天的家庭作業。他走路快,甩著胳膊,棕色皮鞋啪嗒嗒地踏在路面上。迎面遇上同事,就點頭打個招呼,擦肩而過的一兩秒內,留著短髮的老教師朝他喊:“永樂,我看到你的網文了。”
李永樂錄製的《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視頻。圖片來自網絡
李永樂成“網紅”了。走在馬路上,經常有陌生人喊“李老師”,偶爾還有人過來“求合影”;視頻平臺的私信欄,未讀消息始終保持在“99+”;下班回家的電梯裡,有學生從書包裡掏出紙筆,幫外校小夥伴要李永樂的簽名;課餘時間,有媒體找他錄節目、做採訪;還有曾經的學生請他去大學講座,有出版社請他把視頻內容變成文字版出書,有培訓機構甚至飲用水公司請他做廣告……李永樂“多了些瑣碎的事”,他拒絕了一些邀請,盡力把生活重心控制在原有的軌道上。
轉折發生在2017年4月。那個週末,李永樂剛一醒來,就收到了小學同學發來的消息,得知是網友將他研究生時期在培訓機構做兼職老師的一段講課視頻放到了網上,那段視頻講解的是“閏年是怎麼回事”。
李永樂的手機開始不停震動,朋友們陸陸續續發來消息:你上熱搜了。
李永樂特意下載了微博,時不時點開看看,一天內,視頻點擊量達到了1000多萬,這個數字在第二天超過了2000萬,李永樂成了“閏年哥”。他拍攝了更多的短視頻,不到一年時間,粉絲增加到500多萬,李永樂徹底“紅了”。
激光領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在視頻裡講激光的應用和原理;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去世,他用講授光纖原理的視頻以表悼念;央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他專門分析貨幣體系;問題疫苗進入輿論焦點,他則講解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它們被囊括在10分鐘左右的視頻裡,並獲得少則十幾萬、多則幾百萬的點擊量。
網友評論他是“全能型理科生”。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甘勝是李永樂視頻的“常客”。他從一堆搞笑段子、寵物照片和綜藝片段中,關注到李永樂。今年世界盃期間,甘勝身邊有很多朋友買足彩,辦公室偶爾冒出“足彩反買,別墅靠海”等說法。他也打算買一點玩兒。但看了李永樂的短視頻,知道了博彩公司會通過不停調整賠率確保自己的“抽水”,只有個人判斷的準確度超出市場判斷、或是經過兩家博彩公司“對沖”才能從中贏錢。
李永樂給頭腦一熱的甘勝“降了溫”。甘勝迷上了看李永樂的視頻,像迷上了看球賽一樣。“以前不太清楚的點,聽完他講發現,哎,就是這麼回事兒。”
“為其他人做一些事”
李永樂成為“網紅”並非偶然。
在清華讀研究生期間,李永樂在培訓機構做過兼職老師,錄製過許多講課視頻。它們後來被傳送到其他城市和一些農村的學子手中,其中一堂課上,李永樂留了自己的聯繫方式。這些年,李永樂的qq上經常收到好友申請,看不見的學生們通過網絡,來找他求教或是致謝。
這是李永樂第一次發現互聯網的作用,“它以一種十分低廉的方式,在我的課程和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孩子之間建立了橋樑。”
“要知道,在國家大力發展教育公平的今天,農村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不是更公平了,而是相差更懸殊了。即使是北京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城區與郊區之間,城區各片區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李永樂在一次演講上說。
李永樂參加活動。受訪者供圖
李永樂所在的人大附中,學校強調素質教育,學生不必泅渡於題海,而有大量的機會和時間聽講座、拍電影、參加社團、社會實踐。
在坊間,人大附中被稱為“海淀六小強”之一;在今年6月第二屆中國名校校長髮展論壇發佈的“中國百強高中”名單中,人大附中位列北京市第一名。曾經,一份教師招聘公示單曾引發廣泛關注,名單上,最新招聘的老師無一例外畢業於名校,都是碩士或博士學歷。
相比之下,李永樂想起曾去過甘肅省會寧縣做調研,塵土瀰漫在街道上,祖厲河近乎乾涸,因為自然環境惡劣,會寧縣的農業和工業都不甚發達,年輕學子把高考當做唯一出路,埋頭背書的學生在校園角落裡隨處可見,學校旁邊的黃土塬上,一間舊房被切割成幾戶,分租給不同的陪讀家庭。當地崇尚“三苦”精神:學生苦學、老師苦教、家長苦供。
在會寧,李永樂見到了因為吃不飽而顯得比同齡人更瘦小的少年,也見到了“拼命做題”的學生,他“觸動挺大的”。
“我對別人說,我應該對窮人的教育做點什麼。別人說,你才是窮人吧。我想了想,月薪幾千塊在北京確實算窮人了。那就窮人為窮人教育做點什麼吧。用教學視頻來彌補地區間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陸陸續續把自己的數學和物理教學視頻發佈到網上,到2018年,開始有了明確的方向:科普。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給他發來感謝,有中小學將“看李老師視頻並做筆記”當做假期作業,甚至有大學在課堂上播放李永樂講課的視頻。
“科普網紅”做著做著,李永樂又開始琢磨少兒科普的事。
李永樂經常想起讀幼兒園時的片段。和其他小朋友爭論太陽大還是地球大;好奇為什麼公交車往右轉人往左歪。這些問題被他拋給老師和家長,有時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有時則被對方用一個“這是你的錯覺”打發掉。
這些記憶零零散散的,但始終卡在那兒。20多年過去了,李永樂發現情況好像並沒有好轉太多,家長們會為孩子的問題查閱資料,但反饋給孩子的依然是隻一個答案;許多學校用上自然課的時間上語數英,這些直接和考試相關;培訓機構裡最火爆的科目,也永遠不會是科學課。
李永樂描述自己理想中的情景:家長和老師陪孩子一起探究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陰天的時候天空是什麼顏色?傍晚的時候天空是什麼顏色?也許小孩會想到天空的顏色和陽光有關。既然和陽光有關,月球上的天空是不是藍色?這就涉及到和氣體有關。那麼除了天空是藍色的,還有什麼地方是藍色的?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
李永樂不希望教育僅僅是出路,而是變成一個人充分發展的途徑。“從小培養科學思維,讓孩子對某些東西感興趣,並可以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
理想主義者
李永樂覺得,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骨子裡也對同類人保有偏愛和青睞。但當實用主義的大潮在時代中席捲而來,他有時針鋒相對,有時也只能曲線救國。
2018年6月16日,在世界盃小組賽中,葡萄牙隊的老將C羅憑藉帽子戲法,在第88分鐘逼平西班牙,引來全世界球迷的關注。解說員稱,這是典型的“電梯球”,也有人說,這是“香蕉球”、“落葉球”。
李永樂用物理方法分析C羅的電梯球。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幾天後,李永樂發佈視頻,通過伯努利原理、馬格努斯效應解讀足球的運動過程,並解釋了“香蕉球”“、“落葉球”和“電梯球”的原理,以及為何C羅可以踢出“電梯球“。11分鐘的視頻結束後,黑板上畫滿了拋物線和受力分析。
視頻獲得了數以萬計的點贊和轉發,在評論區,有人感慨李永樂的分析深入淺出,但也有另類的聲音傳來:“人家靠著自己的經驗踢出來的球,能被吹上天,讓我想起了,一篇好作文,語文老師給你講他各種牛逼,然後你去問作者,作者會告訴你,寫這個文章的時候,我沒想這麼多呀。”
李永樂看到了,氣不過,直接“懟”了回去:“你會游泳你也不懂浮力定律,但是阿基米德比你牛逼。你會淘寶你也不懂阿里雲,但馬雲就比你牛逼。”
並非孤例。有一次李永樂在網上講幾何,有人問“有什麼用啊?買菜還用數學嗎?”李永樂差點就回復“所以你只能買菜”,想了想,算了,懶得回了。
在一些人眼中,“有用”似乎變成了某種固化的評判標準。講物理時,問物理有什麼用;講數學時,問數學有什麼用;講科學之美時,問美有什麼用。既然實用主義阻擋理想主義,乾脆就用實用的方式去實現理想。
李永樂轉變了策略,把最受關注熱點話題當做噱頭,然後引入嚴肅的科學知識。於是有了: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和核反應解釋“老鐵穩”的科學道理,用概率知識討論買彩票中五百萬和考上清華哪個更難,用數學歸納法和模糊數學探討禿頭話題,用博弈論解釋堵車……
現實中,也總有學生跑來問李永樂要不要學物理,甚至有人發來私信說:“本人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父母不支持我學物理,他們認為學物理以後找不到工作,特別是我爸,在他眼裡物理和哲學差不多……”
起初,李永樂回答:其實,最最重要的是個人興趣。他喜歡舉自己的學生餘逸倫的例子,告訴大家“個人興趣在此,無論學科多麼難都不會感覺難,學得開心、學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2015年,餘逸倫報考了北京大學古生物系,這個專業號稱“幾代單傳”,常常在畢業季因為只有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這在當時還成為了新聞,標題是《北京大學最冷門的“一人專業”後繼有人》。
李永樂告訴學生們,當時沒有人看好餘的選擇,覺得這個專業在擇業時不佔優勢,沒有前途。但他還是去了,如今讀大三,前不久,還在世界權威期刊發表了對最新發現的“趙氏怪腳龍”的研究。
後來,李永樂漸漸意識到,高擎著理想的餘逸倫們被很多人當成笑話,“有用”的專業是“能賺錢”的專業,比如金融、經濟、計算機。
李永樂又一次轉變策略。開始不停地和學生講自己大學同學“發達的故事”,例如,學量子力學的同學去開了公司,通過計算的方法註冊藥物,後來還研發了新藥,最近拿到了1500萬美元的投資。
當興趣和價值不再被列入首選,如果實用主義的潮水無法改變,那就告訴別人:學物理可以賺錢。所以,如果感興趣,去做吧,去創造價值。
2018年初,李永樂看了電影《無問西東》,這部穿越四個時空的電影,有很大篇幅講述民國、西南聯大、抗戰時期的師生故事:在漏雨的教室“靜坐聽雨”,在防空洞裡念泰戈爾的詩,在戈壁為了“蘑菇雲”坐冷板凳,在雪地裡拉小提琴……
老師因材施教,學生心無旁騖,每個人都是理想主義者。李永樂被電影觸動:“這才是做學問。”
更多報道請關注公眾號:剝洋蔥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閱讀更多 剝洋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