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審查:你一直想知道卻沒處問的事兒

對於中國的電影人來說,電影審查這個詞如雷貫耳,卻又非常神秘,無數導演演員能征服得了觀眾、征服得了電影節、征服得了時間,但卻無法征服那些“一直被提及,從未知是誰”的審查官員。鑑於電影工業的昂貴,無法通過審查獲得公映,將失去很大一塊收入,尤其是對於那些沒什麼海外銷售可能性的電影節“敗將”來說,沒有龍標可能就意味著血本無歸。

然而,中國在歷史上並非唯一一個有電影審查制度的國家,事實上大部分國家的電影體制,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電影審查制度的砥礪。雖然如今主流的觀點是對於電影審查大加鞭笞,但這種具有高度時代特徵的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並非沒有合理性。

中國在1949年之後,國內電影經歷了國有制改革收編,迅速進入了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時期。雖然產生過像《武訓傳》這樣的禁映,但隨著政治風聲日緊,絕大部分電影從劇本階段開始就經過了嚴格的政治把關和反覆推敲,電影審查的精髓從一部電影還在稿紙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進入1990年代,中國電影審查制度重歸嚴格,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電影審查制度,就是以龍標為標誌的電影上映許可。但其實真實的情況更為複雜。電影審查許可的標誌是①片頭的龍標,和②片尾的技術審查合格證,一頭一尾,將整個電影卡住,只有兩證齊全,電影才能上映。可能因為大多數觀眾,都不會坐到影片結尾字幕走完,所以對龍標的印象更強,對結尾技審則不太瞭解。

片方將電影送審之後,第一輪審查一般只審查內容,在大關節上予以把控。由於整個流程非常之長,很多想要在國內同步上映的外國大片,經常後期還沒做好,就會先去送審,審查者看得也是一堆綠幕藍幕威亞沒有去掉的毛剪片。第一輪審查完,基本就可以拿到龍標了——這就意味著,這部影片上映,“原則上”,沒有問題了。片方可以拿著龍標和“技審證”(實際上還未經過技術審查,只是先貼個證再說)去製作數字放映介質(DCP)的母盤了。綠幕,跟觀眾看到的片子一模一樣。只有等技審通過之後,影片才能最終上映。很多技審一般都拖到影片上映之前才完成,這樣導致如果技審通不過,就直接影響影片的最後檔期,如果片方已經提前製作了上千塊的影片硬盤,還會給片方造成巨大物質損失。

雖然龍標是中國境內電影上映最具標誌性的通行證,但在真正的電影審查過程中,第一輪龍標審查只是確認電影在內容的大方向上沒有問題,更為細緻和嚴格的審查,則隱藏在第二輪的技術審查中。

在中國施行電影分級制具有很大的風險,在電影產業沒有法制化之前,即使對電影分級了,未成年人也依然能夠觀看到限制級的內容。相比之下,西方國家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觀看了限制級電影,其監護人和影院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同時,採用分級制意味著限制級內容的合法化。可以預見的是,不良商人會為了吸引眼球獲取利益,將大量打著色情兇殺等名號的低俗影片投入市場,這樣的結果,已經違背電影分級制的初衷,不但難以保護電影藝術的創作自由,還會成為低俗文化的溫床。

更多影視資訊盡在YY觀影視,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