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蓝旗民俗文化园

蓝旗民俗文化园位于卓资山镇南三公里处,是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该园以清朝八旗之镶蓝旗衙门总管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风光为依托,是集名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区,民俗园分接待服务区、观光采摘区、养殖观赏区、休闲垂钓区、贺龙指挥部旧址展馆、传统农耕民俗文化展、百平古刹吉祥寺等。这里曾经是清朝八旗之一的镶蓝旗衙门总管府驻地。依托蓝旗衙门故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及遗迹遗址、原始村落、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佛教寺庙、贺龙指挥部旧址等自然人文资源,规划打造集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吉祥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属理藩院属辖。香火兴旺,最多时有僧人上百。寺院整体布局合理有序、错落有致、雕梁画柱、梵刹雄伟、佛像庄严,院落雅致、古朴清幽,寺僧休学严谨、信众虔诚发心、勉力护持。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民俗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土产日杂、供销社、壶等,其中供销社是农民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是供销社的根本宗旨,曾作为计划经济年代物资供应的唯一渠道,在那个物资匮乏时期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不论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还是糖果饼干、农机用具,人们都要凭票证到供销社里购买,那儿自然成为最热闹的地方。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传承农耕文化的10大重点类型包括治水文化、节气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古代农旱与农利,民间艺术、蚕桑文化、茶文化、农产品加耕耘细作、传统农业技术。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中国自国以来以农立国,耕耘蓄养绵延了上万年,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他们不仅在发明与革新农具,改进农艺、治水灌溉、桑茶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耕耘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且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土产日杂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全国形成了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壶的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是文明的产物,亦是文明的载体。蓝旗民俗文化园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各种各样的柜子、地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真的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如此繁复而精湛的雕刻,好像是一层雕刻还叠加着好像一个缝隙都充满着雕刻,化腐朽为神奇。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煤油灯,炎夏,坐在蚊帐里,用它抓蚊子,几乎一抓一个准,想到一句散文:当年的油灯哦,你常把我投射到昏暗的墙面上,晃晃悠悠,随风飘荡。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体现着农业文明,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渐行渐远。蓝旗名俗文化园,收集整理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等,让历史在这里铭记。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的钱包变鼓了,业余生活变丰富了,时不时就出去旅游了,就连家里的各种大摆件小家具也在不停的更新换代。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铁、木、绳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头、抛杆、挂钩与拉绳等。驴鞍子是驴、骡、马皆用的驮运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组合物,部件有鞍鞒、皮垫板、棉絮垫、辍胸带、尾揪带、盖尾和纣棍等。犁是用木、铁质制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头、翅、身与拐把)、犁柱、犁辕、犁沿子、生铁铧与逼土器(俗称逼斗)等。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 锄分为秋锄与麦锄两种,镢分为条镢、蛮镢和锄镢三种。镰刀有砍柴镰、割草镰与割麦镰三种。斧头分为老斧、小斧、镢斧与偏斧四种。精雕细刻的用具,一幅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如今还生活在这里的主人,这些就像是一座座历史的宝库,与每一代的主人同呼吸,共同感受岁月变迁。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玉石、金属、木头、石头等。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蹀躞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卓资山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老物件”博物馆—震撼穿越历史!

银锁,即饰于儿童胸前,"锁住"儿童生命的吉祥物件。此银锁正面錾刻牡丹,为吉祥富贵之象征。背面"福、禄、寿、喜"四个大字铿锵有力,慷慨大气,其图纹美不胜数、令人赞叹不已。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霓虹的耀眼,只有村落间的烟火气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理想乡村的样子,也是墟里的样子。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心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