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衆主創開啓《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這些年來)為大眾的觀眾創作……我的實驗精神總被限制在某些基本的經濟界線之內。

這次作品,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讓想象力自由奔跑,不受此邊界的拘束。到目前為止,感覺自己非常被解放。

—— 賴聲川

2000年1月寫於《如夢之夢》創作前期


─ 如夢·五年 ─

浮生若夢 若夢非夢

浮生如何 如夢之夢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如夢之夢》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從主角的生命末端開始,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從亞洲到歐洲,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一層一層的故事,醫生的故事包著五號病人的故事,五號病人的故事包著顧香蘭的故事,從臺北的醫院,跳出來到臺北市、到巴黎、到上海、到二十年代的上海,到三十年代的巴黎、一直到五十年代的法國,最後再回到臺北病房。八個小時的旅程,卻經歷了兩輩子的故事。

《如夢之夢》2013年由央華戲劇製作並於北京首演,在“如夢”的舞臺上我們看到了金士傑、盧燕、許晴、胡歌、孫強、馬思純等眾多明星,他們好像是那些夢中的人,陪伴著我們經歷五年追夢的旅程。

導演賴聲川說:《如夢》在我的生命中是一個太特別的作品。它的創作,跳脫出一般的思維模式與演出形式。它的演出,讓觀眾用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看待劇場,進而用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看待人生。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在過去的四年中,《如夢之夢》的足跡遍佈北京、上海、深圳、臺北、新加坡等國內外一線城市,盛況空前。今年北京站《如夢之夢》,開票1分鐘內即被搶購一空。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也對《如夢之夢》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給予了高度讚譽。

該劇的靈魂——顧香蘭的飾演者許晴,近年來用她的演技一再征服觀眾,舞臺劇《如夢之夢》和電影《老炮兒》,見證了她的演技達到了中國女演員的新高度。

胡歌,從青春四射的《仙劍奇俠傳》時期到如今的《琅琊榜》、《偽裝者》、《獵場》的知性偶像時期,他在眾多男星中的以他的藝術造詣脫穎而出。

這部長達八個小時、堪稱舞臺劇領域裡程碑的作品,由華人戲劇大師賴聲川導演,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葉錦添擔任美術設計,許晴、胡歌、盧燕、孫強、閆楠、譚卓等一眾專業演員出演,將於2018年12月21—25日,重返北京保利劇院

─ 《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

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12月19日,導演賴聲川、美術總監葉錦添、主演許晴、盧燕、胡歌、孫強、閆楠、譚卓等近40位《如夢之夢》的主創主演共同出席了五週年慶典活動。活動在一次非常有意境和別開生面的表演中展開。整個表演過程由所有演員、製作團隊主要成員,彼此之間即興地,靜默式地相互注目,在注目和靜默的表演中傳遞出五年來的人生情感和戲劇意境、認知和寄託。整個表演奇妙而生動,在《走進你的夢》的音樂中呈現出一片非常唯美而深沉的意境。隨後,25名觀眾代表也融入了表演儀式,並熱忱滿滿的分享了他們觀看《如夢》的感言和他們與《如夢》的故事。最終導演賴聲川、美術總監葉錦添、演員代表許晴、製作方代表洪大山和觀眾代表共同把“夢”字封存進“夢的盒子”,開啟了《如夢之夢》下一個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如夢之夢》五週年活動現場

著名編劇、曹禺衣缽傳人萬方,原央視著名主持人、北京演藝集團首席演出官周濤,著名演員王茜、孫淳、傅麗莉,法國藝術家安娜伊思•馬田,故事大王鄭淵潔等嘉賓也出席並見證了此次慶典活動。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 《如夢之夢》夢裡夢外 ─

背後的故事

賴聲川(2000年1月)

《如夢之夢》的構想是一個劇場作品,融合著表演、說故事、儀式、和音樂的不同元素,放在一個圓形的表演空間,將觀眾放置在劇場的中心,讓演出環繞著觀眾。故事是關於死亡和死亡過程的探索,於是是關於生命和活著,以及生命不斷創造出的環形模式。

這個作品的基本靈感來自回想到自己多年前為我臺北的劇團【表演工作坊】設想的一個劇作草稿,但事實上一直沒有發展出來的作品,名叫:《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靈感火花來自索甲仁波切所著《西藏生死書》第210頁(英文版頁數)。當時我正在和臺北藝術大學的學生一起研讀此書,準備從事演出的創作。書中有一位新的醫師,無法接受第一天工作就有五個病人之中的四位過世。去年十月旅行到印度的時候,我寫了一個詳細的大綱,將此靈感和我許久以前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關於一個消失在自己夢中的道家修行者,成為《如夢之夢》這個劇作。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如夢之夢》音樂《走進你的夢》

賴聲川手稿

葉錦添(《如夢之夢》服裝造型總監)

《如夢之夢》在大體上堅守著以一概全的創作觀念,恢復到60年代環境劇場的實驗性,在舞臺的效果從幻覺中抽離,成為舞臺本身的語言。這種觀念在賴聲川的創作理念裡是不可動搖的,也是他所相信的最原始、最有力量的表現形式,一切都要靠演員、現場工作人員,導演的調教與精心的篩選造成每個環節的細微變化,掌握著內在的韻律,使它與觀眾共振,那觸感才是真正的舞臺藝術。

服裝設計充分適應了流動的本質,演員不斷在重複與變化中,交給了時間與空間形式變化中的脈絡,與觀眾做交流。我把現代的部分滲入了實驗劇場的元素,讓它更接近當下,卻把回憶的部分無限量地增強,特別是在30年代的上海與法國巴黎,成為設計上雕琢最多的部分。在描述法國人的演出中,所有在實驗劇場與印象記憶中找到它的平衡點,法國人不是真的法國人,蒙馬特也不是真的蒙馬特,它是以一個異國文化所投射出來,證明那投射中的法國已經成為了我們文化底蘊裡的一個時代的痕跡,充滿了想象與外在的視覺,跟真實的法國並不一樣。掌握了這一點,反而對法國所代表的西方文化與文明,那如夢境中的嚮往產生了深刻的凝視,一個無助、孤獨的中國共同靈魂,被賦與世界文化邊緣角色的身份,而向中心投射的影像,呈現了嚮往的角度後面的曖昧,這種東西一直在中國文學世界裡反覆地浮現。


賴聲川攜許晴、胡歌等眾主創開啟《如夢之夢》十年之約


王可然(《如夢之夢》製作人):

五年前,中國的精英人群中出現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求佛問道之風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盛行。這是因為這些人處於一個特殊的階段——除了政治信仰外其他信仰都沒有建立,迅速的奔向物質積累,物質積累完成之後開始思考“為什麼活著”的情感焦慮階段。對於戲劇人來說,做精神產品,舞臺和人的關係正是如此。

當時是《寶島一村》的演出之後,導演賴聲川拿出了另一部作品的劇本,正是《如夢之夢》。這部規模巨大、主題深刻的作品被很多戲劇製作方都判了“死刑”,製作它就會“傾家蕩產”。

在閱讀《如夢之夢》劇本時,產生了原先閱讀《紅樓夢》時的感觸:生活的涓涓細流、方方面面,不是一個巨大的矛盾,而是帶著各種極小矛盾的規則的河流。其中的一個場景,甚至讓我淚如雨下。這樣的閱讀感受是我前所未有的,我感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劇中內在的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力量。

─ 《如夢之夢》 ─

在一個故事裡 有人做了一個夢

在那個夢裡 有人說了一個故事

《如夢之夢》巡演安排:

2018.12.21-12.25北京保利劇院,

2019.1.10-1.12上海上劇場,

2019.2.22-2.24重慶大劇院。

北京站大麥正式開票時間是10月18日上午11:0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