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長期從事外派工作的人面臨一個至關重要但卻經常被人忽視的問題:在國外工作可能對你的身份、歸屬和家鄉認同產生什麼影響?很多人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環遊世界時獲得的發人深省的經歷,這些內容往往令人頗感意外。

為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事實上,由於有很多人都認同這樣的困境,所以我們認為,不僅應該與大家分享你們的親身經驗,還應該突出強調你們在長期離開祖國後,重新融入「家鄉」的秘訣。

無處是故鄉


溫迪·斯科洛克在Facebook的評論裡表示,她對「反向文化衝擊」感同身受。「這是伴隨整個過程產生的一種無家可歸的感受。」她寫道,「我們真的從來都沒有在任何地方獲得過回家的感覺。」

為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很多人都認同,想要再次紮根故土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往往會令人感到沮喪。2000年離開英國,陸續在丹麥、荷蘭和瑞士生活過的皮特·瓊斯寫道:「我的確很喜歡回到英國住幾天,但隨後就感覺應該離開了。那裡已經不再是我的家!」

「我也不認為自己是瑞士人,但我很喜歡住在這裡。」他接著說,「說實話,我已經不知道我的家在哪裡了。」

歸鄉之後,不復以往


對某些人而言,他們之所以在回鄉後感覺孤獨難耐,是因為原本應該跟他們關係親近的人對他們的反應令其難以接受。

「在澳大利亞居住26年後回到美國實在是一場衝擊。」布魯斯·菲利克斯說,「在自己的『家鄉』被當做一個新人確實很難受。」

他指出,雖然能夠掌握新的詞彙和短語,但卻因為沒有了口音導致他在家鄉跟人交流時面臨挑戰。「沒有了口音,人們就會認為你很奇怪。」

為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在美國住了20年後,瑪麗·休·康納利回到愛爾蘭後感覺別人都把她當外人看待。「我已經改變了,所以我覺得自己被貼上了標籤。」

「不要談論自己的過去,這樣就更容易重新融入家鄉,否則別人會覺得你是個自命不凡的傢伙。」丹尼斯·格拉維爾說。

埃裡森·李已經認清了現實。在拉美和倫敦待了6年後,她已經回到澳大利亞住了3年時間。「現在想交朋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沒人願意聽你的故事。」

她是個香港人,但她每年夏天回到這座城市還是會感受到文化衝擊。「我每次回來都感覺自己跟時代脫節,覺得自己是唯一一個生活在過去的人。」

還記得我嗎?


那麼,在長期僑居海外後,應該怎樣才能重新融入家鄉呢?有的人嘗試過一些非常簡單而實用的方法。

「如果有可能,不要回到同樣的地方跟同樣的人一起從事同樣的工作。」英國居民約翰·辛普森建議,「彼此之間會相互怨恨,日常問題會非常瑣碎。」

為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威斯納·托馬斯在美國和新加坡居住了16年後,又重新回到了悉尼。年近50的她發現很難再交到朋友。最終,她決定開一間書吧,利用業餘時間工作,然後在學校裡擔任義工。「有趣的是,我在書吧裡交到的所有朋友都是外派人員。由於理解彼此的經歷,所以我們可以相互吸引。」

事實上,一些試圖返鄉的人都會主動向外派人員社區求助。「這很有幫助,因為我在國外的時候往往不會跟太多美國人一起出去,而我現在需要通過他們的眼睛重新體驗美國文化,讓我更容易重新適應家鄉的生活。」亞歷克西斯·戈登說。

對其他人來說,回家跟從事其他外派工作一樣。

「我決定將回國當做又一次外派工作,儘管我對那裡更加熟悉,而且瞭解那裡的語言。」卡特里娜·格納曼說,「這可以幫助我適應家鄉的生活。」

「我已經出國30年了,每當我重新回到美國,都會把它當做外國來看待,我會為日常生活的便利和完成任務的輕鬆感到驚奇。」馬克·塞巴斯蒂安·奧爾說。

如何重新融入故鄉?


當我們想要獲得重新融入故鄉的秘訣時,最有趣的回應或許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很多讀者發現,要重新迴歸所謂的故鄉的確很困難,但沒有必要非得這麼做。

為了掙錢養家長期在海外工作,離家太久,還回的去嗎?


尼克爾·瓊斯有3本護照,曾經在5個國家生活過。「我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任何一個地方,所以能夠清楚地認清它的優點和缺點。我感覺自己是個世界公民,我為此感到自豪。」

「不必重新融入家鄉。」保羅·阿爾瓦雷茲-考塞羅說,「你要明白自己曾經在那麼多不同的文化中生活過,你的個性和思維方式已經改變,試圖適應你離開前的文化其實是個錯誤,這是在漠視你所經歷的個人成長。」

這些反饋告訴我們,對很多外派人員而言,明確家鄉和身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在回到「護照上的家鄉」時也難以重新找回身份認同感,或許應該向那些自詡為「國際公民」的人學習——對他們而言,重新融入家鄉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